--文化产业品牌打造初见成效。2006-2010年连续5年成功举办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成为中国-东盟文化区域合作的亮点品牌;《印象·刘三姐》开创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先河,先后荣获第三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奖、中国乡土艺术文化特别贡献奖和文化部首届创新奖,成为世界旅游组织目的地、会议、最佳休闲度假推荐项目;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被中国节庆协会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寻找金花》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有影响60个广播电视栏目;《巨人的城堡》等34种图书获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大奖,《畅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目录。
--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制定出台《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文化广西建设若干政策的规定》(桂政发〔2006〕60号)、《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广西的决定》(桂发〔2007〕8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定》(桂发〔2010〕34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0〕63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经过 “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区文化产业已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提升广西形象、推动广西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
(二)发展形势
2009年8月,国务院出台《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政策支撑。目前,全区文化产业已进入新的重要发展阶段,面临着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
--市场需求旺盛。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逐步迈进,文化消费需求在全区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扩大。
--发展动力强劲。随着全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制造业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适度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服务业比重进一步增加,产业结构进入优化升级阶段,有利于社会资源和资本加快流向低能耗、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
--拓展空间广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渗透力逐步增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文化新兴产业群的生长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并对一些传统文化产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源条件优越。我区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魅力独特,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观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区位优势突出。广西沿海、沿江、沿边,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桥头堡。中国-东盟自贸区于2010年1月1日建成,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桥梁的作用愈益突显。持续成功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活动提升了广西在区域经济文化合作中的地位,一批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平台已初步形成。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特别是地区间文化产业竞争正全面展开,在各省(区、市)大力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新形势下,我区文化产业基础比较薄弱、规模不够大、档次不够高、技术含量较低、人才较缺乏、支持力度不够大等问题愈显突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但困难和挑战中蕴含着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必须增强紧迫感,不失时机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