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黔府办发[2011]52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发展改革委、省农委组织编制的《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省发展改革委、省农委)
我省是全国蔬菜重点发展区域,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突出。为充分发挥优势,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有效保障市场均衡供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把蔬菜产业建设成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根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0〕23号)和《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全国特色农产品(蔬菜)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创新发展思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开拓市场,积极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蔬菜产业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产业带建设初见成效。依托大娄山区、苗岭山区、乌蒙山区和武陵山区中高海拔区域基地,初步构建了杭瑞、兰海高速公路沿线夏秋耐寒、半耐寒、喜温蔬菜产业带。依托南、北盘江、红水河低海拔河谷区基地,初步建成了三都-兴义和镇宁-关岭一线冬春喜温蔬菜产业带。同时,地方名优特产蔬菜和食用菌的区域化、规模化开发取得积极进展。围绕产业带,各地开展了排灌设施、运菜通道、产地市场、预冷库、采后处理等配套建设和产地、产品认定、认证及品牌创建,引进和培育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
(二)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据调查,2009年全省蔬菜生产经营组织和大户生产规模已达120余万亩,运销量300余万吨,加工消耗蔬菜原料120余万吨。批发市场建设明显加快,2008年,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365万吨,交易额46亿元;区域性蔬菜中心批发市场年交易量201万吨,交易额37亿元。全省蔬菜加工业产值近50亿元,其中辣椒加工业产值约占70%。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老干妈”和“黔山牌”蔬菜等产品已批量销往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地区,出口新加坡、越南等地。
(三)初步实现规模化外销。2009年,全省销往省外、国外的鲜销蔬菜已由2000年的63.8万吨增加到252万吨,年均增幅达18.7%。夏秋季中、高海拔温凉山区耐寒、半耐寒和喜温蔬菜批量鲜销珠江、长江流域20余个省(市、区),出口东南亚、港澳地区;冬春季低海拔温热河谷区喜温、耐热蔬菜鲜销川渝、两湖和华南地区;辣椒、生姜、大蒜、黄花、百合、竹笋、蕨菜、薇菜等名优特产蔬菜销往全国各地。以特色辣椒为代表的蔬菜加工制品销往全国各主要城市,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在基地建设方面,初步建立了产地准出制度,重点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选建、养护和产地、产品认定、认证工作,制定生产技术规程,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无公害生产新技术,设立农残快速检测点,建立田间档案。在市场方面,初步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规定凡进入批发市场、超市销售的蔬菜,必须标明产地或进货来源,质量安全可追溯,将例行检测结果进行公告,对农残超标蔬菜实行集中销毁。在工作机制上,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和部门分段监管的局面,在农业部例行监测的基础上,全省农业部门对重要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和重点市场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抽检和监测工作,依法严厉打击违规制售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混配剂等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加强了对农药生产企业和农药市场的监管和整治。
(五)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2002年至2009年,全省蔬菜(含瓜类)种植面积年均增幅达6.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由8.8%上升到13.0%。其中,蔬菜种植面积年均增幅达6.3%,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由8.4%上升到12.5%。2010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1248.9万亩,产量1711.3万吨,产值255.8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8%左右,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520元,占全省农民人均总纯收入的15%以上。全省商品蔬菜产量1150.5万吨,销售收入188.6亿元,农民人均蔬菜销售收入568元。
但目前,我省蔬菜产业发展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是生产规模小。蔬菜是以鲜销为主、日常必需的大宗农产品,成熟必收,收后必卖,由于我省交通和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产销组织发展较慢,制约了蔬菜的规模化生产。二是产业不配套。蔬菜产业产前的种子、农资和市场、生产信息等配套供应和服务能力较低;产中的技术、农机服务和生产设施配套不足,生产效率不高;鲜销蔬菜清洗、整理、分级、包装等采后处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加工企业小而分散,蔬菜物流企业缺乏。三是产销技术不高。我省蔬菜产业在种类品种、商品品质、单产和采后处理等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如生态化栽培的技术路线和基本要素等,亟需研究解决。同时,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各类市场主体技术应用和创新的能力比较弱。四是基础设施不足。我省耕地整治、集约化育苗、排灌设施、干线到基地的运菜通道、物理防治设施设备配置、蔬菜废弃物发酵池等必需的建设严重不足,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
二、市场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