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科技、教育、人才加快发展,建设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产业发达、创新辐射面广和引领示范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 推进科技创新


  坚持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努力把长沙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一、健全创新体系。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产学研金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间或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联盟、技术联盟、标准联盟等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促进行业创新资源信息共享。科学布局科技创新基地,建成城区以提升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产业园区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区、县(市)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优化创新平台。支持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组建智能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设计与研发平台。完善和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动漫技术中心、信息咨询中心、传媒资讯中心、数字资源中心、新药研发中心等平台,提高园区的创新集成能力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到2015年,新建国家、省和市级技术创新平台100家。
  三、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组织实施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开发计划,掌握产业核心知识产权,推动“长沙制造”向“长沙创造”转变。“十二五”期间,培育500家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实施10个重大专项,突破500项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核心专利,支撑和引领全市产业发展。
  四、促进成果转化。提升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品牌,推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技术转移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加强专业孵化器、中试基地、产品检测与技术评价中心等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信用、法律、融资担保、知识产权、人才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十二五”期间,每年转化50项重大科技成果、500项先进适用技术,到2015年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

专栏19           科技创新重点平台建设

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依托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联合龙头企业组建超级计算机研究院、现代运输装备研究院、直升机/通用飞机研究院、现代智能工程机械研究院、钢铁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骨干企业,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产业、航空航天、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领域,建设和完善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以及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专业化产业基地,在优势产业领域内搭建20个检测评价、公共试验、中试孵化等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建设 提升“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品牌,建设长株潭专利及知识产权中心、高新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版权交易中心等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创新合作平台建设 建设湖南省与中科院共建的中科院长沙技术转移中心,以及长沙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京港(香港)学术交流中心等单位联合共建的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合作平台。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围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组建20个左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第二节 推进教育强市


  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充分利用市域内丰富的教育资源,构建现代化、开放式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一、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依法保障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逐步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2015年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达到幼儿总数40%以上。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满足社会对教育资源的多样性选择。提高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办好若干所示范性国际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左右。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基础,把技能培养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统筹规划职业院校的规模、布局和专业设置,构建从初级到高端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加快长沙职业教育基地发展,重点创建100所左右市级以上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30个左右市级精品专业,推进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逐步推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促进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发展方向、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有效对接。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加强农民工职业化培训。201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数达15年以上。
  三、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坚持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加快市属高校调整,完善专业体系结构,加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贡献力。积极做好各项服务,为驻长高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引导驻长高校与地方经济的有机链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参与企业科技项目研发,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咨询与服务,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科研和人才支撑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培训机构,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

专栏20           教育强市推进工程

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工程 加快建设一批普惠性幼儿园,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管理,新建、改建或扩建公办幼儿园120所,全市公共财政支持的幼儿园在园幼儿达到幼儿总数40%以上,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91%以上。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 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必要教学点和城区教育设施建设,实现城区完全中学初高中剥离,基本解决城镇大班额现象。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改造薄弱学校200所,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75%。推行区、县(市)域内校长和教师有序交流,建设1500套农村教师周转用房,稳定和优化农村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实力提升工程 完成100所市级以上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加快建设30个以上开放式基础实训基地,重点抓好职业教育基地、职业教育创业园区和四县(市)职教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加大入学资助力度,逐步实现中职学生免费入学。

高等教育社会贡献工程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左右。鼓励高校与企业、地方政府共同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高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

终身学习拓展延伸工程 完善继续教育培训补贴政策,整合学校教育、企业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资源,构建全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全市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70%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数达到15年以上,公民接受终身教育的普及率和学习型组织创建率达到80%。

农民工子女入学保障工程 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探索建立以进城务工人员在长从业类别、从业年限、从业贡献等为评估要素的综合计分办法,确保其随迁子女有序入学、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入学资助体系,确保每个适龄少年儿童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

第三节 建设人才强市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按照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思路,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大河西人才创业示范区,努力把长沙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市。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100万人以上。
  一、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领军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适用人才、战略型党政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发挥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等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载体作用,持续开展引进国际高端人才活动,积极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长创新创业。
  二、大力开发专业技术人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有效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培训机构的资源优势,建立工程机械、软件和电子信息、动漫游戏、影视传媒、汽车、基础建设等专业化、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76万人左右。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健全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实施人才安居工程,解决好影响人才发展的住房、医疗、养老保险和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向企业、基层和农村流动,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优秀企业家以及各类人才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合法权益。

专栏21           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工程

创新型科技人才聚集工程 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结合国家“863”、“973”等重大科技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培养和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领军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到2015年,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6万人左右。

技能型适用人才开发工程 引导职业院校、技工院校集聚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广泛开展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和合作办学。到201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0万人以上,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7.6万人左右。

战略型党政领导人才提质工程 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改革创新精神、引领科学发展的战略型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到2015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70%,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的达到5%。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创业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7万人左右。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计划 做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工作,建立社工人才库,探索建立社工人才薪酬补贴、评估表彰、选拔任用等激励机制。到2015年,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3万人左右。

国际高端人才引进计划 对接中央“千人计划”和湖南省“百人计划”,加大国际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力度。

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储备工程 进一步加强与全国“985”、“211”高校的战略联盟和长期合作,每年选拔引进一批拔尖大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储备人才。

大河西人才创业示范工程 建设国家级人才创业示范区,建立健全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实现创业人才占人才总量15%。

第四节 优化创新环境


  建立健全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保障,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创新,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一、全面加强制度创新。大力消除制约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创新主体动力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和自主创新要求的制度体系,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建立各级财政对创新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积极拓宽创新投融资渠道。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创新文化,培养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管理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引入新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经营水平,全面增强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与活力。支持企业构建企业信息门户和电子商务平台,着力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程度,推动信息技术在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专利经营体系,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侵权预警和风险防范体系。加快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融合,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主导或者参与标准制定,推动自主创新技术成为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重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针对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开展专项行动,维护创新者和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第九章 大力推进文化发展建设国际文化名城


  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湖湘文化为主题,以满足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需求为目标,全面提升城市文化价值、文化品位和文化软实力,把长沙建设成为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域特色和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城。

第一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享的原则,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发展均衡、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完善市,区、县(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长沙文化艺术中心、广电中心、“两馆一厅”等重大项目实施和投入使用,推进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项目建设力度。积极建设“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等覆盖全市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二、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展现湖湘文化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强化博物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引导作用,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提高先进文化传播力。推进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民族文化、广场文化建设,组织公益性文化活动,满足社会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开展送书、送戏、送展览、送电影下乡进社区(村)活动,向基层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文化产品。加强面向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及其他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推进马王堆汉墓、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炭河里青铜文化古城、汉长沙王陵遗址公园、贾谊故居二期等建设,加强太平街、潮宗街、西文庙坪街、靖港古镇、榔梨古镇等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名镇保护和建设,弘扬和传承湘剧、花鼓戏、长沙弹词、湘绣等具有长沙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刘少奇故里、杨开慧故居、文家市会师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一批文化名区、文化名园和文化名品。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现代文化的创新发展,利用长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名人文化资源、独有的山水文化特色、繁荣的娱乐文化市场和发达的现代文化产业,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彰显城市文化魅力。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发挥长沙文化产业基础优势,推进文化产业向高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创意中心。
  一、壮大文化主导产业。完善激励政策,充分整合资源,坚持创意、科技、资本相结合,推动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增强文化对经济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大力发展影视传媒、动漫游戏、新闻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到2015年全行业销售收入2000亿元以上。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引进和培养文化创意人才,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和重大文化项目,扶持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功能区,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和跨所有制发展。

专栏22           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影视传媒 以湖南广电集团、长沙广电集团为依托,促进互动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和电视购物等新业态发展,打造影视传媒高地。

动漫游戏 大力发展影视动画、漫画、网络动漫、手机动漫、动漫舞台剧演出和动漫软件制作等动漫游戏产业,建成集动漫原创、研发、制作、传播、出版、教育培训于一体的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动漫之都”。

新闻出版 以中南传媒、华声传媒等为依托,拓展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动漫游戏出版和印刷发行产业,实现纸、磁、光、电、网一体化,发展版权交易新业态,打造全国性出版物和版权交易中心、中南地区重要的出版物发行配送中心和印刷包装基地。

演艺娱乐 提升发展歌厅、酒吧、保健等雅俗共赏的演艺娱乐业,培育形成若干个核心竞争力强的演艺娱乐产业集团,加快形成衍生产品与衍生服务,提升长沙演艺娱乐产业品牌价值。

文化旅游 重点发展湖湘文化游、潇湘风情游、文博会展游、娱乐休闲游,打造马王堆汉墓、岳麓书院、“毛泽东成长之路”、铜官窑和密印寺、开福寺等文化“金字招牌”。

创意设计 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家电、专用设备、电子通讯产品、包装、模具等工业设计,以及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园艺设计、广告设计、时尚设计、文艺创作与表演创意设计等,对湘绣、湘菜、烟花、陶瓷、纺织品、菊花石、园林以及茶叶等产品通过工艺设计提质,建设全国重要的设计创新基地和工业设计创新中心。


  二、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总体形成“一轴两翼三城”。“一轴”即以铜官窑、月亮岛、“两馆一厅”、橘子洲及兴马洲等为依托的滨江文化轴。“两翼”即以工艺设计、研发服务、移动电子商务、物联网以及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国际会展为主的大河西文化创意区,以解放西路的歌厅酒吧、田汉大剧院和琴岛的演艺娱乐、定王台书市以及太平街、化龙池等历史文化街区为依托的主城区文化休闲区。“三城”即金鹰影视文化城、麓谷动漫游戏城、岳麓山大学城。同时,建设天心文化产业园、雨花创意产业园、星沙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若干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出版交易、互联网服务、电影院线和文娱演出等专业化市场,使长沙成为全国重要的出版物、影视影像、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的交易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四、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加强与国内外文化产业集团的合作,参与国际国内文化市场竞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推动优秀艺术团体与港澳台、国际友好城市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把湖湘文化元素充分展示给世界。办好国际烟花节、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国际网络摄影展等优势文化节会,并争取举办更多高层次的国际性艺术活动,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和传播效应。

第三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符合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一、传承优秀先进文化。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湖湘文化精神,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实现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和市民心态的内外和谐,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园、名人故居和革命故里的教育引导作用,让市民增强湖湘文化的感知和认同。大力倡导全国争先、中部领先、全省率先的进取意识,在全市形成追求理想、追求文明、追求卓越、追求奉献的价值取向。
  二、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三、积极开展文明创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积极巩固文明创建成果,加强市民文明交通行为、公共场所行为的管理和教育,推进社会志愿服务制度化和规范化,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城乡整体文明程度。

第十章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第一节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以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实施低收入群体收入倍增计划,努力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一、积极推进充分就业。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努力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工作,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起来,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创建“最充分就业”社区。不断改善就业环境,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签约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充分就业和体面劳动。
  二、加强创业富民工作。完善和落实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创业主体,扶持初始创业,鼓励二次创业,支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以及有一定技能和资金的农民工等各类群体自主创业。健全创业培训网络,开展形式多样、运作规范的创业培训,扩大免费创业培训覆盖面,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创业技能。优化配套服务环境,完善相应的财税、金融、产业等扶持政策,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开辟创业贷款绿色通道,切实降低创业运营成本。大力培育创业文化,树立创业典型,传播创业经验,积极营造鼓励竞争、激励创新、崇尚创业的良好氛围,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活力竞相迸发,努力把长沙打造成为“创业之都”,建成全国首批创业型城市。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