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一、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实力。抓住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县城和重点镇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科学定位、因地制宜发展都市辐射型、外向型、资源加工型、主导企业带动型等特色经济,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支柱。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县城和重点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集聚辐射能力,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良种繁育推广、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优质粮食产业等重点工程,切实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主要农产品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发展,到2015年,水稻等大宗农作物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0%。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重要基地,抓好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
  三、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放手发展农村私营经济,扶植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重点扶持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大幅提高绿色、有机食品比重。2015年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8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
  四、加快城乡产业融合步伐。进一步打破城乡界限,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形成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局面。重点打造城乡产业集聚发展平台,通过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城乡产业关联度和经济融合度。积极拓展都市产业空间,大力推进远城区工业化进程,培育和发展远城区主导产业。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合理引导和支持城区政府到有条件的县城或乡镇建立“飞地”,带动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

第三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以吸纳农村人口为重点,以集聚产业为支撑,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匹配、以大带小的原则,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优先发展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和人口规模的县城以及15个中心镇,着力构建现代新型城镇体系。抓好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完善财税、土地、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引导经济和人口向中心镇集聚,有力带动周边农村发展。
  二、推进农村社区化。按照社区建设模式,遵循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鼓励重点乡镇和有条件的农村,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农民住宅,引导农民居住向集中化、城镇化方向发展。支持城郊农村加快旧村改造和村级社区建设,以镇村建设带动农村社区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完善城镇居住、教育、医疗、旅游、休闲等服务功能,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典范。
  三、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以农民工就业落户政策为突破口,实行以具有稳定就业或生活来源、固定住所和居住期限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制度,引导进城农民工就近就地市民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定居。将落户农民工统一纳入本地的社会管理,提供均等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建立城乡社保的接续制度,使落户农民工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建立健全农民工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将农民工纳入居住地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范围,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区域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满足农民工的住房需求,并将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覆盖到进城农民工范围。

专栏16           城乡一体化重点建设工程

六个一体化

城乡规划一体化: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四规”融合,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覆盖”和市、县、乡“三级管理”。

基础设施一体化:实现城乡基础设施联合共建、联网共享,加快“四大工程”建设。

公共服务一体化: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财政体系

产业发展一体化: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城乡产业关联度、市场集中度和经济融合度,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生态环境一体化: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步伐,探索建立环境有偿使用制度。

管理体制一体化:创新、规范城乡经济社会管理和集体经济组织方式,统筹城乡人才队伍建设。

四大工程

公路通畅工程:新建、改造农村公路6800公里,全面完成县乡公路提质改造任务,村级公路硬化率达100%。

电力扩容工程:完成国家下达的中西部农网完善工程任务,全面实现农村电气化。

安全用水工程:全面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加快推进小型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实施中小河流及山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力度,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国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市建设。

第七章 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以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示范区为目标,以大河西先导区为核心示范平台,加快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建设大河西先导区


  全面贯彻两型的规划理念、建设标准和发展要求,创新区域发展方式、城乡建设模式和行政管理体系,实现起步区发挥效应,核心区基本建成,规划区形成功能,建成中西部地区行政效能最高、体制机制最活、生态环境最佳的创新创业高地。肩负起为国家改革探索新路径、为湖南经济增添新动力、为长沙城市构建新格局的核心任务,争取成为国家级新区。
  一、建设两型城区。围绕建设“中部最美新城”,加快先导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枫林路、岳麓大道、潇湘大道、黄桥大道、东方红路、金星大道等城市骨干道路建设,协同推进电力、供水、公交等市政配套设施。全面制定实施体现两型特色的绿色建筑标准、规划导则和指标体系,形成绿色开发建设模式。基本建成滨江新城金融商务区、梅溪湖国际服务区、洋湖垸总部经济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麓谷科技新城等重大片区,梯次推进望城滨水新城、雷锋湖综合服务区、坪塘生态提质示范区建设,全面拉开核心区新城框架。推进两型示范村镇建设,重点打造莲花镇和金洲大道沿线“中国最美乡村”。着力修复区域环境和提升生态价值,落实区域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全面完成岳麓山景区提质改造、龙王港流域截污治污等重大生态工程。
  二、发展高端产业。坚持产业高端化发展,培育壮大两型产业集群。以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岳麓科技园为重点,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文化创意、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着力推进长沙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形成高端产业集聚区。以滨江新城、梅溪湖片区、洋湖垸片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望城滨水新城等为依托,大力发展研发、金融、商务、会展、旅游等高端服务业。推进坪塘老工业基地企业和核心区内矿山全部退出。
  三、创新管理体制。坚持和完善“五统一分”管理运行机制,研究出台与管理体制相配套的操作办法,力争实现从功能区向行政区的过渡和转变。继续完善大部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在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加快先行先试步伐,积极探索前沿性经验。
  四、形成发展引擎。通过集中发展资源、提升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强化发展举措,大河西先导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成为长沙“十二五”率先发展的核心引擎和长株潭改革试验区的重要增长极。

专栏17            大河西先导区建设重点任务

领 域

任  务

城乡建设

全面推进枫林路、岳麓大道、潇湘大道、黄桥大道、东方红路、金星大道6条品质一流的城市骨干道路建设。

基本建成滨江新城金融商务区、梅溪湖国际服务区、洋湖垸总部经济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和麓谷科技新城等重大功能片区,积极推进望城滨水新城、雷锋湖综合服务区、坪塘生态提质示范区等“第二圈层”建设,拓展新城区总面积230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建成区110平方公里,全面铺开建设区120平方公里,城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

重点建设莲花、白箬铺、夏铎铺等两型示范镇和关山、光明、立马、金峙、桐木等示范村。

高端产业

形成“一带(湘江西岸)三轴(潇湘大道、金星大道、雨莲大道)六极(滨江新城、梅溪湖、洋湖垸、岳麓山、望城滨水新城、麓谷新城)”的现代服务业布局和“一带(金洲大道)四园(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岳麓科技园)”的工业布局。

优先发展高端制造、文化创意、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亿,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3000亿。调整振兴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

规划建设岳麓山景区等旅游精品,建设金融后援基地和金融城,打造望城深水港等重点物流园区,建设滨江新城等商务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60%。

建立专业孵化器和综合性孵化器各10个,打造一流的岳麓山大学城,建设高水平的梅溪湖创新科技园、高效能的孵化群和充满活力的创业园区。

生态宜居

全面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和污染企业退出,完成坪塘老工业基地生态修复,彻底消除铬渣污染隐患,全面关闭“五小企业”,工业园区清洁能源使用率100%。

创新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打造梅溪湖文化中心等循环经济建筑,倡导绿色消费。

加快建设城区生态公园,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12平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50%;全面完成“八大水系”流域水环境治理,流域水系污染治理率90%;重点建设洋湖垸等一批湿地公园。

体制改革

加快形成落后产能淘汰、生态环境补偿、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激励四大体制机制,完善配套措施,做大优化环境资源交易平台。

完善“五统一分”管理体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制定实施绿色建筑标准、规划导则和指标体系,实施产业两型化发展水平评价标准和两型产品认定标准,探索建立两型建设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第二节 推进资源节约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大力推进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完善形成国内一流的资源节约政策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建成一批集约用地、节能改造、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循环经济、静脉产业等示范工程,并加快向生产、建设、消费各领域推广,形成节约型发展方式。
  一、节约集约用地。不断完善和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在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园区开发、农民安置、道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各个领域,进一步完善合理规划、立体开发、土地综合整治等节地措施,创造新的节地经验。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从规划计划、考核评价、项目审核、监督检查等方面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全面形成促进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
  二、节约利用能源。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推进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编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加强重点单位节能监管和在线监控,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行绿色建筑、绿色市政,大力推进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程,推动住宅产业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到2015年建筑节能标准达到65%,绿色建筑覆盖率达到20%。推行绿色交通出行,推进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建设,大力推广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应用。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沼气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创建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
  三、节约水资源。全面推进全国节水型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实施节约用水规划,制定水资源保护条例及相关制度。大力推进城市中水回用、企事业单位和家庭节水改造、农业节水灌溉等示范项目建设,探索实施阶梯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四、节约用材。健全促进节约用材的制度体系。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利用率。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再生材料,加强木材、金属、水泥等材料的节约代用。
  五、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循环经济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创建国家级再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再制造示范企业。加快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实现废旧金属、废弃电器、废弃物资等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规划建设一批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完善支持静脉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静脉产业做大做强。抓好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加快宁乡经开区、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等试点园区建设。

第三节 改善生态环境


  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为目标,继续制定实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城乡环保一体化,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在中部地区全面领先,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一、加快湘江流域长沙段环境整治。全面推进湘江流域长沙段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流域截污治污、重点污染源退出、垃圾收集处理、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五大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厂、管网设施的建设和提质,实现城区和县城污水全截污、全收集、全处理和零排放。探索垃圾源头分类、二次分类和终端综合处理相结合的措施,大力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持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大力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快浏阳河、沩水河、捞刀河、靳江河、白沙河等流域截污治污,全面建成“一江两岸”和湘江一级支流生态经济走廊。
  二、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以创造生态化人居环境为目标,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形成城市、森林、农田、湿地、流域五大生态系统,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生态景观。优化城区公园绿地布局,新增100个以上城市社区公园,增加绿地总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绿化体系。全面加强长株潭绿心区域保护,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基本完成工矿区综合治理。制定实施新的农村环保行动计划,突出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畜禽污染治理,突破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难题,全面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三、全面推进落后产能退出。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作为产业调整升级的基本取向和基本原则,坚决调整和退出不符合两型要求的产业,探索符合长沙实际的两型产业发展有效模式与途径。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能耗管理和排污监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五小”企业,全面退出超标排放企业和高耗能企业。引导企业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
  四、加强两型文化建设。倡导两型新理念,普及两型新知识,树立两型新风尚,全面构建两型文化体系。充分依托和发挥长沙文化创意产业优势,宣传、倡导低碳文明的两型生活方式,形成长沙两型文化特色精品,发展富有价值的两型文化产品。积极倡导绿色健康环保的消费观念,鼓励企业大力开发绿色产品,完善落实绿色消费激励政策制度。

专栏18           两型社会建设重点示范工程

湘江流域长沙段综合治理工程 加快推进流域截污治污、重点污染源退出、垃圾收集处理、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面源污染治理5大工程,提升流域生态质量。

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创建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等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快宁乡经开区、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浏阳再制造业基地等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

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工程 抓好高铁新城、新河三角洲、大河西先导区等节约集约用地示范项目,完善推广“立体组合、地下空间开发、高层标准厂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节地模式。

低碳节能示范工程 抓好工业、交通、建筑、消费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全面推进重点企业节能改造,积极推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应用。

节水示范工程 在工业、生活、建筑和农业等4个重点领域实施管网改造、中水回用、雨水收集、雨污分流、节水灌溉等一批节水示范项目。

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工程 全面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完成规模化养殖的畜禽污染整治。积极推进农田土壤污染治理试点工程。构建覆盖全市农村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

生态建设示范工程 建设城市、森林、农田、湿地、流域等5大生态系统。加强长株潭绿心区域保护,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加快城市绿地、社区公园建设。

污染产业退出示范工程 全面完成坪塘老工业基地产业退出工程,打造长株潭乃至全国传统工业区再生改造、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的样板工程。淘汰全市高污染、高耗能、低水平的落后产能。

“两型创建”示范工程 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两型机关”、“两型村镇”、“两型社区”、“两型企业”、“两型园区”、“两型学校”等示范单位。

第八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