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农业。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森林游憩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区。着力构建近郊都市田园观光农业区、中郊城乡精品农业观光区和远郊农事休闲观光农业区。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农业种养模式,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
第五节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按照立足基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差异竞争的原则,引导产业向各类园区集中,加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一、优化园区产业分工。统筹规划全市产业园区发展,科学确定园区发展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一个园区原则上明确1-2个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园区发展格局。各个园区要根据主导产业编制产业指导目录,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相关产业集中进园,推动园区专业化发展。探索建立园区产业招商利益协调机制,新引进项目按产业定位统筹入园,招商者和园区所在地不一致,实行利益分享。
二、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探索由行政主导型的管理模式逐步向企业运作模式转变,形成资源配置市场化、企业管理现代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园区发展模式。统筹制定园区产业用地标准,完善园区产业项目准入制度,提高产业用地的管理和利用效率。创新园区招商模式,围绕龙头核心项目、重点产业开展招商,努力形成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紧密链接,相互支撑发展的集群效应。
三、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加快产业园区扩规与调整,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园区的载体功能。整合园区优质资源,推进园区之间、园区内部产业之间的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物流、信息流渠道,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加快建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完善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园区教育医疗、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生活配套设施,满足企业员工的生活需求。构建创业环境优良、产业特色突出、科技支撑有力、服务体系健全的大园区、新城区。
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大型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关系,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逐步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贷款贴息资金规模,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积极培育各类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调整结构、开拓市场,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专栏12 产业发展重大工程
|
自主创新工程 重点突破100项制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在重点领域完善和组建动漫技术中心、信息咨询中心、传媒资讯中心、数字资源中心。
产业提升工程 重点打造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现代中医药、新材料、烟草食品、农产品精深加工、花炮等若干优势产业链。
园区载体工程 科学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园区发展定位,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和特色产业集群,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等,引导企业进入特色专业园区发展。
品牌培育工程 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市场推广、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力争形成5个以上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和产业品牌。
融资服务工程 争取设立两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和推动100家左右企业在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或境外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开放合作工程 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争取设立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力争引进50家左右世界500强企业或国内100强企业来长投资,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
|
第五章 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
以国际视野规划城市,用国际标准建设城市,用国际惯例管理城市,着力提升城市产业品质、建设品质、环境品质、人文品质和生活品质,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为把长沙建成重要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推进城市功能现代化
适应城市国际化需要,坚持适度超前发展,重点完善以综合交通为主导,以能源、市政为支撑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构建支撑城市国际化的基础平台。
一、构建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按照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要求,加快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网络建设,形成更加开放的城市交通格局。公路。抓好长浏、浏醴、大浏、长湘、益娄衡、宁韶株、长韶娄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国省道改造、高速公路连接线、干线公路、重要旅游公路以及对外通道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改建三级以上公路1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约800公里。到2015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超过8000公里。铁路。沪昆客运专线长沙段建成通车,形成武广、沪昆相互交汇的现代化高铁枢纽。推进石长铁路复线、长株潭城际铁路、长益常城际铁路和长浏城际铁路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市铁路总里程达380公里。航空。高质量建成黄花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努力提升管理水平,完善机场服务功能,开辟更多的国际航线,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水运。加强湘江航道和港口建设,提高航道的通行能力,全面建成湘江长沙综合枢纽,新建6个千吨级以上码头和若干专业码头,引进大型航运公司和物流公司,建设区域性物流联运枢纽。城市公交。坚持公交优先,建立以常规公交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出租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全面建成城市地铁1号线和2号线,加快建设城市地铁3号、4号、5号线,基本形成完善的地铁交通骨架。优化调整公交网络结构,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公交网络体系,到2015年公交出行分担率达40%。市政道路。优化城区路网体系,加快城区快速路网建设,打通断头路,完善微循环,加强交通组织管理,提升城市通畅效率。建设湘府路大桥、南湖路过江隧道等7条过江通道,全面畅通湘江两岸联系。枢纽站场。加快客运与货运枢纽站场建设,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公共交通的无缝接驳,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
专栏13 城市综合交通提质工程
|
轨道交通建设 完成城市地铁1、2号线,加快3、4、5号线建设,线路总长达到1403公里。规划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形成七处两线换乘枢纽,连接城市七个功能片区。
快速路建设 重点推进东二环改造、人民路东延线、京珠高速连接线、坪塘联络道、黄桥大道二、三段、星沙联络线、东四线、劳动路、芙蓉路等快速通道建设;加快西部先导区、南部暮云片、东部黄兴镇的骨架路网建设。
畅通过江通道 新建福元路、湘府路、劳动路、人民路、万家丽路和南湖路、营盘路等湘江通道,对橘子洲大桥进行拓改;新建红旗路、营盘路、劳动路和荷花路等浏阳河通道,对芙蓉北路浏阳河大桥进行改造。
完善交通微循环 重点打通黄兴北路、蔡锷南路、曙光南路、车站南路、韶山北路等断头路;实施交通疏导工程,利用背街小巷规划交通单行线,构建微循环交通系统。
交通枢纽建设 包括高铁枢纽、大河西综合交通枢纽、霞凝物流枢纽、水运交通枢纽、空港枢纽等在内的多级交通枢纽基本建成;新建公交枢纽4处,改扩建9处,总数达到13处。
站场建设 规划新建公交首末站13个,公交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不低于70%;规划建设二级出租车营业站点4处,三级出租车营业站点10处,四级出租车营业站点4处。
优化静态交通 制定分区域的停车政策,中心城区采取交通需求管理策略,降低小汽车使用频率。增加公共停车场规模,提高配建泊位向公众开放比例。推进中心城区停车设施信息化建设,提高停车泊位的使用率。推进配套停车场建设,到2015年规划建设公交停保场6处,总数达到23处。
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优化道路交通组织管理,重点推进交通智能管理,完善交通诱导系统建设,电子防控系统及智能交通系统基本覆盖全市。
|
二、构建保障有力的能源供应体系。推进能源有序发展与可持续利用,优化能源结构,逐步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煤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建设长沙市煤炭储备基地,提高煤炭供应的计划外调入能力。石油、天然气。积极推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战略储备设施建设,继续完善“西气东输”管网系统及配套设施工程,完成天然气高压城市环网工程,开发建设天然气加气站,2015年全市基本实现燃气化。电力。加快特高压入湘进程,增强电网供电能力,新建1座1000千伏变电站、4座500千伏变电站;完善电网结构,形成环绕长株潭益的500千伏双环网;加强电网调峰填谷能力,规划建设杨花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推广分布式能源应用,加快智能电网建设。
三、构建功能完善的市政设施体系。科学安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抓好管网配套与衔接,构建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的市政设施体系,显著增强与城市地位相适应的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保障功能。供水系统。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严格保护主要饮用水源地。新建第六水厂和暮云水厂,改扩建第四水厂,完善城市供水管网设施,2015年市区日供水能力达到220万立方米。排水系统。中心城区新建和扩建8座污水处理厂。完善污水配套管网,新增污水配套管网742公里。采用先进技术加快污泥处置。推进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城市防洪。完成湘江两岸城市防洪圈建设,加快推进大众垸、新民垸、闸坝湖等堤垸防洪达标工程,新建浏阳市达浒水库及长沙县白石洞水库等增蓄防洪水库,使长沙城市防洪能力提高到200年一遇。防灾减灾体系。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加强和改善消防、气象、人防、地质灾害等防灾减灾设施,整体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维护城市安全运行。
第二节 加快建设“数字长沙”
推进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加快建设智能城市,发挥信息化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信息支撑和服务作用。
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强化规划、组织、协调和指导,推进通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形成覆盖全市的数字式、交互式、多功能综合网。加快“无线长沙”建设,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乡镇的无线宽带覆盖。大力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扎实推进物联网应用,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成覆盖城乡的高速宽带公众信息传输网络。推进城市统一信息空间建设,面向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建成覆盖全市、统一集中的空间、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宏观经济基础信息资源库和资源管理中心。加快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生产运营中心、呼叫中心、容灾备份中心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中部地区通信枢纽。
二、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动电子政务内外网升级扩容,整合电子政务网络和部门办公应用系统,构建覆盖全市各级各部门、党政合一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和办公服务平台。以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为重点,以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提供“一站式”服务为龙头,全面推行网上办公和行政权力的网上公开及在线办理。推动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及应用协同。推进电子政务绩效考核、电子监察系统和数字身份认证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的运行维护、安全保障、项目管理及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智能传感技术和数字标签技术在公安、水利、交通、卫生、气象、环保、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政府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
三、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烟草食品、建材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推进设计自动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大力发展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完善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中的应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施供应链管理。强化信息化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以信息化促进服务业的提档升级。实施社会信息化应用工程,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灾害救援指挥、疫情预警预报以及社区服务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快“市民卡”等便民系统建设,构建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数字化民生服务体系。
专栏14 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
|
地理空间框架系统 建设地理空间框架基础设施体系、测绘基准体系、基础数据库体系,以及地理空间信息公共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搭建典型应用系统,为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基于空间位置的应用服务。
“无线长沙”建设 加强基站等无线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乡镇的高速无线宽带网络无缝覆盖。搭建无线长沙门户平台,开展“政务、行业、民生和文化”等四大应用,为政府部门、企业、个人提供无所不在、规范覆盖的网络接入和增值应用服务,把长沙打造成中部地区3G内容服务最发达的城市。
“三网”融合工程 整合通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等网络运营商资源,大幅度提升互联网接入宽带标准,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高速信息网络。
物联网建设工程 建设物联网产业制造和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实现物联网在智能交通管理与运输、智能物流、节能环保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全面应用和推广。推进物联网重点实验室、智能汽车研发平台、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园区、基于物联网的产品追溯防伪系统、工程机械远程智能监控与节能平台等示范工程建设。
区域医疗信息化 建设条块结合、互联互通、功能完备、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重点构建“一个信息平台”,即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两级数据中心”,即市和区县(市)两级卫生信息数据中心;构建“五大应用系统”,即医疗服务协同系统、基层医疗信息系统、公共健康管理系统、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卫生综合管理系统。
保障金保工程 将信息网络延伸到街道(乡镇)、社区(村),形成政府门户网站、12333服务咨询电话、基层平台“三位一体”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联动服务体系,以推行社会保障卡为重点,全面提高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劳动关系、人才服务等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数字城管 按照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增加城管数字信息移动定位网点,实现建成区数字化管理的全覆盖。加快数字化城管数据信息更新和提质,引入三维实景数字化系统,推广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不断优化数字化城管系统,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完善城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集监控、管理、指挥和调度于一体的城乡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实现110、119、120、122“四台合一”。支持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互通和工作协同,实现对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和城乡重点区域的实时动态监控、应急资源的有效管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为城乡居民生命财产和城市安全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
第三节 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以满足人的居住需求为根本追求,创造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城市环境,努力建设最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城市。
一、加强城市规划引导。按照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规划经验,加强城市顶层设计,建立覆盖全市、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管理有序的城市规划体系。增强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地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加快编制中心城区分区规划、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立符合长沙特点和城市国际化要求的规划管理体制,加强规划执法监督,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二、提升城市形象品位。积极推进城市设施、经济贸易、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科教文化、生活居住等方面的国际化,注重营销城市,活跃民间交往,增强长沙国际传播力。加大片区开发、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商贸城、会展城、大学城、金融城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加强城市景观、建筑色调、绿地空间、夜景亮化的整体性规划调控,形成和谐有序的城市外部景观。加强精品社区、两型社区和智能小区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品质。提升重点地区、重要地段城市设计,打造具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构建城市标识系统,做好城市宣传,塑造城市个性魅力。
三、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区县、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增强城市管理的整体协同性。完善城市管理法规建设,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开展违法建筑、违法户外广告、渣土扬尘、早夜市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快城市道路大中修、无障碍设施建设、社区环境提质、背街小巷整治、危旧房改造,全面改善市容市貌。积极推行“数字城管”,对城市基础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市政道路维护、城区绿化养护、市容秩序和城管执法等进行动态管理,提高城市管理质量和效率,全面提高城市维护管理水平。
专栏15 城市品质提升工程
|
城市建设提质工程 完成“一洲、两岸、三大桥”和市内大型公园、市区立交桥、城市广场及重要节点夜景亮化。城区道路两厢边坡绿化率达到80%以上。完成1500栋房屋“平改坡”或“平改绿”工程。新建公共厕所458座,垃圾中转站100座。
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 完成东牌楼、坡子街、古道巷、火车北站等40个棚户区改造;推进开福区朝正垸等“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二环线以内成片棚户区改造任务,根本改善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社区提质工程 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确保50%以上的社区达精品社区标准,10%以上的社区达示范社区标准。新建100个以上社区公园。建好400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探索社区管理社会化途径。
文明素质提升工程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千所学校万名教师百万名市民素质提升大行动”,组织开展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加强公共场所行为管理和教育。推进社会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2015年全市志愿者注册人数占人口总数10%以上。
|
第四节 提高城市开放水平
探索内陆城市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有效模式,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对外开放,塑造城市对外新形象。
一、拓展对外开放平台。加快构建和完善大通关体系,稳步推进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建设,建立海关、商检、外汇、税务等涉外管理部门的协作机制,提高通关和服务效率。完善航空、铁路、水运、公路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开通新的国际航线和“五定班列”。争取金霞开发区设立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全力申报长沙出口加工区。研究与协调在岳阳城陵矶、湘阴等地建立高吨位外港,加快建设“无水港”,发展“江海联运”、“铁海联运”、“陆空联运”,打造中部重要的物流枢纽和对外开放平台。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到沿海地区建立“飞地”,打造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先行区。
二、提升引资引智水平。坚持国内与国外并举,引资与引智齐抓,重点围绕优势产业发展等方面,采取增资扩股、收购兼并、产业链招商等引资方式,着力引进带动作用大、完善产业链以及符合两型要求的高端产业和高端技术。积极引导战略投资更多投向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民生等领域。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跨国公司、央企以及国内优势企业来长设立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采购中心。完善引智公共服务体系和激励政策,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和高级管理团队。
三、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构建形成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生产和营销网络。加快对外开放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文化领域拓展,积极开展教育、文化、科技、金融、旅游、会展等方面的对外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发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和自主品牌,提高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层次和水平。发挥武广客运专线、沪昆客运专线等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联系作用,进一步加强与环长株潭城市群及中部地区、珠三角、环渤海、长三角和东盟的联合协作,创新区域合作形式和内容,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进投资、贸易、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加强经济协作。
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城乡“六个一体化”发展,继续加强“四大工程”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管理方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改善农村整体环境。
一、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强化城乡基础设施的衔接和配套,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实施中小河流及山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加快灌区改造、水土保持、丘陵山区水源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及生产能力,到2015年,90%以上的农田实现旱涝保收。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面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全面完成县乡公路提质改造任务,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全市新建改造农村公路6800公里,加快农村站场建设,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60%,建成出行便捷的城乡公路网。完成国家下达的中西部农网完善工程任务,全面实现农村电气化。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互联网用户比重达50%以上。健全农业气象、水文服务体系和灾害防御防控体系,增强农村灾害防御能力。
二、优化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积极开展农村卫生洁化、路边绿化、河道净化、村庄美化建设,实施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程,加快农村改厕、改厨、改圈步伐,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全面建设符合农村实情、具有长沙特色和易于复制推广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60%以上。全面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分类开展农民集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畜禽养殖的区域布局和规模化养殖的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农田土壤污染治理。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制肥、秸秆制气等应用技术,开发太阳能等新兴能源,发展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实现农村废弃物资源 化。
三、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镇村两级公共配套设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重点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网络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镇(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功能整合。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贴近农村的镇级图书馆和村(社区)图书阅览室,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浓厚农村文化氛围。
第二节 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互动
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战略着眼点,以工业化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以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乡产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