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面实施浙商营销网络建设工程,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按照“全面推广、突出重点、绩效优先、强化基础”的总体思路,遵循“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商会服务、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加快完善政企会联手、点线面结合、产供销衔接,集信息、销售、服务于一体,内外联动、覆盖广泛、运转高效的全国浙商营销网络,大力拓展浙江产品国内市场,为推进我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1、建立全国浙商营销网络体系
强化省市联动推进。在省级层面,省经合办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全国浙商营销网络建设的综合指导及协调服务,建立产品供需信息总库,组织指导省内市场、企业对接全国浙商营销网络,开展成果汇总统计和绩效考核等工作。各市经合(协作)办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做好本市市场、企业、产品的调研工作,建立本市重点市场、企业和名优特新产品信息子库,推进本市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市场、企业、产品与全国浙商营销网络的日常对接活动。
提升网络服务功能。全面完成浙商营销网络在全国各省(市、区)的布局,强化配套市场对接,加强与央企、国企、民企500强等大型企业的产业协作,进入全国供应链;强化招标市场对接,帮助浙江大型企业在省外建立营销体系,进入国内招标市场;强化新兴市场对接,引导我省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我省产品在省外新兴市场的占有率。突出区域、产业和展会三大互动,不断提升网络的功能和层次。强化区域互动,加快建立营销网络跨区域的战略协作关系,共享市场信息、共拓市场空间、共创整体品牌。强化产业互动,加快建立一批产业战略合作联盟,积极发挥沟通政府、规范市场、服务企业等作用。强化展会互动,充分借助我省展会平台优势,继续巩固和深化“西洽会”、“哈洽会”、“渝洽会”、“浙洽会”、“西博会”、“义博会”等展会平台的市场营销功能,成为浙商营销网络的展示窗口。
2、建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体系
全面加强与省内知名网络公司合作,构建“中国浙商电子商务营销网”,形成融信息发布、展示展销、对接洽谈、资讯互动、网上交易、绩效评估于一体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整合全国浙江商会及广大浙商的信息资源,建立全国浙商营销网络信息库;整合全省经合系统等省内各类信息资源,建立浙江重点生产企业、名优特新产品信息库;为分布在全国的营销中心和重点经销户与省内市场及生产企业实现即时对接,建立有效的供需信息对接平台。
3、建立物流配送服务平台体系
鼓励省内交通运输、物流贸易等行业龙头企业,在国内重要交通、物流枢纽城市,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建设物流基地,吸引省内外优秀的物流企业入驻,着力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促进资源、商品的跨省流通,为我省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支持。
(四)全面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推动省内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突出统筹区域发展主题,围绕加快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主线,着眼于全省生产力优化布局、提升欠发达地区内生动力,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原则,深化特色优势产业、劳动力转移、群众增收、社会事业、开放兴区五大领域合作,健全山海协作机制,拓展山海协作内涵,扩大山海协作范围,创新共建平台、创新协作外延、创新政策举措、创新考核方式,努力使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1、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计划
立足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布局和资源禀赋,按照改造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要求,探索建立以山海协作共建园区为主要形式的大平台,积极引进大项目,大力培育大企业,着力发展满足生态要求的大产业,提升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农业领域,按照“建基地、强龙头、带农户、拓市场”的思路,突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方向,支持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和营销网络,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生态农产品供应基地。支持衢州、丽水两市积极开展对台农业合作,创建一批台湾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现代林业合作实验示范区。
工业领域,以产业集聚新平台建设为契机,依托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支持发达地区在欠发达地区投资建设一批无污染、低污染的工业项目,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块状经济,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结合已具备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坚持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原则,用足用好国家、省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择优选择、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生物育种等有特色、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支持衢州市积极申报国家级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城市。
服务业领域,支持欠发达地区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努力打造上海、杭州乃至浙中城市群居民游憩休闲和养老的后花园。鼓励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将衢州市打造成为四省边际物流中心。充分发挥我省沿海地区民资丰裕和民间金融活跃优势,探索将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创新服务延伸到欠发达地区,切实增强金融服务业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大力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商务会展、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娱、健身、社区服务、老年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欠发达地区构筑一批服务业发展重点平台。
2、实施劳动力转移合作提升计划
围绕促进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转移,依托欠发达地区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在全省建立10大山海协作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引入对口发达市县的建设资金、就业信息等支持,建成对口发达市县劳动力供应来源地,完善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的联动机制。结合我省产业集聚区和新城建设,探索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异地转移新途径,推动欠发达地区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在沿海新城安家,并带动全家整户转移并转变为市民,允许按搬迁人数异地调剂建设用地、节能减排等指标,促进我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同步推进。
3、实施群众增收致富合作提升计划
围绕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和民生改善,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百村经济发展促进计划”、“省外浙商帮扶低收入群众增收152计划”,积极引导发达地区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实施农业经济合作项目,进一步动员省外浙商在省内欠发达地区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展技能培训、发展来料加工、捐建社会公益项目等。充分发挥发达地区专业市场众多、制造业基础良好等优势,在欠发达地区建立一批来料加工基地,培育一批来料加工业务经纪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众增收致富。
4、实施社会事业合作提升计划
发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力社保等部门职能优势,深化省级单位牵头建立的专题合作组机制,进一步推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加强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合作。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实施标准化学校工程。支持欠发达地区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技术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支持欠发达地区立足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加强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支持欠发达地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围绕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帮助欠发达地区培养引进一批高新技术、科技、旅游、物流、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高端人才。
5、实施开放兴区合作提升计划
围绕提高欠发达地区开放水平,积极拓展山海协作合作区域,鼓励欠发达市县将山海协作融入海西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在更广范围引进各类优质要素,借力发展。充分利用省外浙江企业联合会、商会、全国浙商营销网络等平台,积极组织欠发地区在发达地区开设销售窗口,促进特色产品进入全国市场,推动群众外出务工经商创业。继续办好“义博会”山海协作专区,积极利用其他重大展会等平台支持欠发达地区开拓市场。
(五)全面实施对口支援工程,增强对口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站在服务全国大局、促进民族团结的高度,按照“重造血帮扶、重合作发展”的理念,帮助受援地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不断增强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帮助受援地区干部群众转变观念、提高素质、适应市场;帮助受援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1、继续做好对口支援重庆三峡库区工作
进一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库区“三有一新”指示精神,按照国务院转发的《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五年(2008-2012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实现长远目标相结合,坚持稳定结对关系与广泛开展经贸合作相结合,继续深化经贸合作、人力资源合作、公益项目援建三项工作,重点打造“天下浙商三峡行”、“渝洽会”、“支洽会”等平台,建设“涪陵浙江工业园区”、“涪陵移民就业实训中心”、“设施农业”等一批示范项目,继续做好双方高层领导互访、干部双向挂职、库区移民输出及民生项目援建等四项工作,全面提升我省对口支援重庆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促进库区移民增收致富和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