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背景
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面临深刻调整,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低碳技术、绿色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抢占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增多,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趋突出,国际环境更趋复杂。这既加大了我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也为我省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中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市场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更趋完善,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率先发展,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格局加快形成;同时,国家批准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各省(市、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国内区域竞争也更加激烈。对我省来说,必须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中找准定位,进一步稳定外需,同时要加强国内合作交流,实现对内对外开放均衡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
从自身发展看,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将进入从7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的新阶段,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总体上看,我省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一是经济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和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不强;二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民间投资、工业投资乏力;三是资源要素刚性制约全面显现,除了土地、能源、水、环境容量等传统要素,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对转型升级的制约也日益凸显。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立足浙江”,挖掘自身潜力,以海洋开发、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更要“放眼全国”,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开放促发展,着力增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大开放、大合作、大交流、大融合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对内开放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谋求新发展的深刻变革期,更是合作交流工作服务发展大局、提升工作水平,实现更大作为的提升发展期。一定要增强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我省国内合作交流的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服务发展大局,争创一流业绩,促进协调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总体要求,以深化合作交流、服务转型升级为主线,打造大工程、建设大平台、完善大体系、构筑大格局,进一步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和浙江区域竞争力,为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稳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立足开放,服务大局。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谋划开展扩大对内开放加强国内合作交流工作。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有序推进,实现“立足浙江”与“跳出浙江”有机统一,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经济合作与竞争,进一步增强我省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
--政府推动,市场导向。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工作合力,通过规划指导、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加强服务等,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为国内合作交流工作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走市场化、开发式的合作路子,实现与各地的资源共享、要素整合、优势互补、互赢共进。
--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加强对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统筹协调,对重点引进领域、不同发展区域、重要功能载体,抓住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分类指导,集中力量突破,力争互促共进,形成整体优势,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创新,提升发展。把握合作交流发展的新趋势,顺应我省经合工作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创新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理念、思路、机制、方法、载体、举措,不断拓展工作对象、领域、范围、职能,做到体制更完善、法规更健全、人才更集聚、环境更优化,推进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做好国内合作交流工作,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省际合作达到新水平。省际合作交流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既服务国家区域发展大局,又为浙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提供空间、要素资源支撑。组织跨省(市、区)的重大经贸合作交流活动30次,与外省(市、区)达成合作项目1000个,合作金额750亿元。建立省际经贸合作区5个。新建省外资源能源基地3个。
--省外引进跃上新台阶。国内引进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内引进工作实现优化扩容、提质增速,力争引资到位额达到3000亿元,引进国内500强优势企业100家,引进超亿元内资项目1000个,引进重大机构300家,引进重大科技合作项目300个,引进各类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6万人。
--市场拓展取得新突破。在巩固扩大传统市场的同时,国内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具有浙江特色、畅通高效的全国浙商营销网络加快建立,浙江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得到明显提高。新建浙江产品营销中心500个,新增市场外重点经销户1000个,年均扩销额递增10%,新增销售浙江产品3500亿元。
--省内合作迈出新步伐。山海协作工程特色化、常态化、绩效化发展,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不断提升。推进6大山海协作共建园区建设,达成山海协作特色优势产业项目2000个,到位资金500亿元;建设10大山海协作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组织培训并转移就业劳动力10万人次;实施山海协作社会事业项目200个;利用展会平台为欠发达地区企业扩销产品100亿元;省内三大都市经济圈和浙中城市群的合作机制更加健全。
--对口支援取得新成果。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有效促进对口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帮助对口地区落实投资金额500万元以上的产业合作项目15个,建设新农村示范点65个,援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65个。
--经合工作开创新局面。全省经合系统上下联动,合作交流政策及配套体系更加完善,合力推进机制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有效整合驻外机构、驻浙机构、商会协会等力量,多层次的合作交流工作网络更加坚强;大开放、大合作、大交流、大发展的工作格局全面构筑,经济合作交流工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
专栏3
“十二五”时期我省国内合作交流主要指标
领域
| 指 标 名 称
| “十二五”目标
|
省外
引进
| 1、省外引进内资项目到位额(亿元)
| 3000
|
2、引进国内500强优势企业(家)
| 100
|
3、引进国内重大机构(家)
| 300
|
4、引进各类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万人)
| 6
|
5、浙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亿元)
| 300
|
市场
拓展
| 6、新建浙江产品营销中心(个)
| 500
|
7、新增市场外重点经销户(个)
| 1000
|
8、新增销售浙江产品(亿元)
| 3500
|
省际
合作
| 9、组织跨省(市、区)的重大经贸合作交流活动(次)
| 30
|
10、与外省(市、区)达成合作项目
| 1000
|
11、达成经贸合作项目总额(亿元)
| 750
|
12、建立省际经贸合作区(个)
| 5
|
13、新建省外资源能源基地(个)
| 3
|
省内
合作
| 14、山海协作共建园区(个)
| 6
|
15、山海协作特色优势产业项目
| 项目数(个)
| 2000
|
到位金额(亿元)
| 500
|
16、山海协作职业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
| 实训基地(个)
| 10
|
组织培训并转移就业劳动力(万人次)
| 10
|
17、山海协作社会事业项目
| 项目数(个)
| 200
|
18、利用展会平台为欠发达地区企业扩销产品(亿元)
| 100
|
对口
支援
| 19、落实投资金额500万元以上的产业合作项目(个)
| 15
|
20、援建新农村示范点(个)
| 65
|
21、援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个)
| 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