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主 要
观测点
| 评审标准
| 分值
| 评价等级
|
A
| B
| C
| D
| E
|
1.0
| 0.8
| 0.6
| 0.4
| 0.2
|
一、
课
程
设
置
11
分
| 1-1
课程
定位
| 性质与
作用
| 1.课程目标明确,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课程定位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认知水平;
2.课程符合本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 5
| | | | | |
1-2
课程设计
| 理念与
思路
|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标准为参照,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的要求。
| 6
| | | | | |
二、
教
学
内
容
25
分
| 2-1
内容选取
| 针对性和适用性
| 1.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以必需够用为度,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科学、合理、实用;
2.课程设计能够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内容编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构建。
| 10
| | | | | |
2-2
内容组织
| 组织与
安排
| 1.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2、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突出实践教学,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 10
| | | | | |
2-3
表现形式
| 教材及相关资料
| 选用先进、适用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
| 5
| | | | | |
三、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22
分
| 3-1
教学设计
| 教学模式
| 1.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和实际工作一致性,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2.根据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8
| | | | | |
3-2
教学
方法
| 教学方法的运用
| 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8
| | | | | |
3-3
教学
手段
| 信息技术的应用
|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
| 6
| | | | | |
四、
师
资
队
伍
20
分
| 4-1
主讲
教师
| 师德、能力与水平
| 1.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掌握新的课程理念,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2、参与和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显著。
| 10
| | | | | |
4-2
教师
队伍
| “双师”结构、专兼职比例
| 1.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的要求;
2、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适当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
| 10
| | | | | |
五、
实
践
条
件
12
分
| 5-1
校内实训
条件
| 设备与
环境
| 实训条件能够满足课程实训教学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完好率高。
| 6
| | | | | |
5-2
校外实习环境
| 建设与
利用
| 校外实训基地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 6
| | | | | |
六、
教
学
效
果
10
分
| 6-1
教学评价
| 专家及
校内督导
评价
| 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评价结果优良。
| 5
| | | | | |
6-2
社会评价
| 社会
认可度
| 1. 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评价优良。
2.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 5
| | | | | |
特色及政
策支持
| 特色与创新
| 5
| | | | | |
学校对申报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与措施
| 5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