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服务。针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及农民工的不同法律需求,围绕全社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法律问题,大力实施“法治惠民”工程,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全体公民知法、用法、守法、护法。
--坚持法治特色、注重实效。善于发现和利用本地区、本部门的宣传教育资源,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努力形成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品牌。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力戒形式主义,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着力提高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
--坚持继承创新、与时俱进。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充分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成分,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法治建设的有益成果,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理论和实践创新。
三、拓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途径
8.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创新完善法治江苏建设高层论坛举办机制,拓展法治文化建设研讨交流新途径,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理论研究,组织引导理论界、实务界从不同角度,丰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探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途径,把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规律,改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传播方式,力求把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要求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为全面提升我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水平提供先进的坚实的理论支撑。
9.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按照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法治场馆、法治画廊、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力争在3年之内,使法治文化阵地覆盖每个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依托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等,逐步完善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体系。加强各类法治文化阵地的管理,切实发挥其应有功效。
10.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产品创作。完善激励机制,把法治题材纳入文学艺术创作,舞台艺术表演,电影、电视剧和动画制作,以及报刊、图书、音像电子与网络出版计划,着力打造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深受群众喜爱、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法治文化精品力作。扶持、引导文化企事业单位开发推广优秀法治影视戏曲作品,鼓励、组织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法制文艺、法制故事、法制漫画等作品,适时组织作品征集、评奖等主题活动,不断增强法治文化作品的渗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