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文化改革创新步伐,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增强思想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江苏精神,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全面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全社会的创造热情凝聚到“两个率先”的实践上来。着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优秀文化作品创作与生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着力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区,推动文化与金融、科技、现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尽快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我省经济的支柱产业。
14.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适应社会转型新要求,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率先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强化源头治理,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民生问题,依法保障群众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和预警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夯实基层基础,扎实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互联网等管理,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增强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稳定。做好群众工作,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拓宽联系群众渠道,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推动干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促社会和谐,共创美好生活。
15.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落实节能减排任务,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禁止新上高排放项目,鼓励环保产业加快发展,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实施“清水蓝天”工程,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源地保护,巩固扩大太湖治理成果,加强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重金属、核与辐射污染监管,不断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坚持不懈加强绿色江苏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固碳能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