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展送法律活动。充分运用法律资源和法律手段,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机制,通过设立农民工维权和法律援助咨询窗口,为农民工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服务,指导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帮助他们解决工资拖欠问题。自治区、地级市和有条件的县(区)总工会职工法律援助机构要切实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每年由自治区区、市、县(区)总工会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司法等部门配合,分别举办两期农民工法律知识培训班,培训200名农民工,并聘请40名培训成绩合格的农民工作为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参与劳动监督检查活动;每年开展1次-2次维权宣传和维权进社区、进工地、进企业的关爱农民工活动,免费向农民工发送维权手册等相关资料l万册以上;每年组织1场-2场农民工法律大讲堂活动,引导和教育广大农民工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每年开展1次-2次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专项执法检查,督促用人单位(包括劳务派遣公司)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推行集体合同制度,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权益问题;每年组织一次欠薪追缴行动,帮助农民工及时讨回工资;每年开展一次农民工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农民工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保护意识。到2015年,全区所有地方工会都要以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和“劳动争议仲裁便捷通道”为依托,免费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聘请200名农民工作为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开展工会劳动执法监督检查活动,建立打击恶意欠薪的行政司法联动机制,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保证用工单位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严格按照《
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大劳动执法监督检查力度,使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以上,集体合同对农民工的覆盖面达到90%,有效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开展送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民工群体、贴近农民工生活、贴近农民工实际的原则,针对农民工的特点与需求,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送文化”活动,用先进文化充实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搭建农民工的精神乐园,保障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权益。每年资助地方工会和产业工会建立10个数字流动电影放映队,每年免费为广大农民工放映电影100场次以上,观众人数在5万人次以上;每年投资建设以农民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职工书屋”50个,每年组织2场-3场慰问农民工的文艺演出活动,满足广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每年在农民工相对集中、人数较多的企业、工地、街道和社区,组织开展2次-3次的小型文艺联欢、体育健身活动,为农民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动员各地电影公司积极参与为农民工送电影活动,政府投入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服务场所,免费向农民工开放;各地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教育活动阵地主动适应农民工的娱乐倾向和消费水平,为广大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娱乐环境。到2015年,全区新建工会数字流动电影队50个,免费为农民工放映电影5000场次,覆盖农民工30万人次;建设“职工书屋”250个,改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