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三大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涉及民生的科学技术
把科技进步与提高人民健康素质、生活质量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研发、生态环境保护及公共安全保障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大力提升科技服务民生的支撑作用,让科技成果惠及民众。
(一)加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研究,提升公共安全和人民健康水平。加强新药研发,重点开展针对重大疾病防治的化学药物、中药、生物药物及药物新剂型的研发,加强海洋药物的研发,加强中药饮片的研发。加强中医科技创新,重点开展中医骨伤、针灸、康复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加强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研究,开展常见出生缺陷和遗传性疾病防治等技术研究。开展生物医学新材料、新型实用医疗器械的研发。
(二)加强资源环境科技创新,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利用与治理的技术研发和综合示范,重点开展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育与恢复、台湾海峡及近海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的研究,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强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科学综合研究,建设武夷山动植物资源科考、研究与展示基地。
(三)加强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加强食品安全、社会安全、防灾减灾防控预警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食品安全防控、检测技术和仪器试剂、技术标准研究与示范。开展“科技强警”示范与应用、城市社会安全防范与处置技术研究。开展中尺度灾害性天气、地震预测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以及城市灾害和区域性地质灾害监测与应急处置技术研究,提高公共安全科技保障能力。
四、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我省主导产业、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重点跨越,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主线,统筹建设布局,加强资源整合,着力构建面向企业、支撑产业、引领发展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科技重大专项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聚焦,实现科技项目、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三位一体”,推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提高面向科研、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和区域创新的服务能力,基本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条件支撑体系。
(一)建设技术研发协作平台,增强支撑产业发展和服务企业的能力。按照“统筹规划、整合集成、提升做强、共建共享、支撑产业、服务社会”的原则,在引领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领域,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整合和构建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撑我省主导产业、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提升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水平;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建设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与我省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研发机构,逐步使企业成为平台建设投入主体、应用主体和技术创新活动主体。
(二)建设科技中介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公共科技服务水平。强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和成果转化类创新基地的功能,实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分类管理,切实提高为企业和产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种质资源库、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与信息、野外观测台站等科技基础资源类创新平台建设,切实提高公共科技资源利用率。
(三)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法规体系,充分发挥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的创新平台作用,完善对接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扶持发展区域性、行业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促进社会资本、科技成果和企业有效结合。加大技术经纪服务机构建设扶持力度,鼓励技术经纪人成为科技成果推介、对接、转化的重要力量。探索构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新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服务、人才支撑。引导高新区、开发区等产业园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四)推行开放共享的运行制度,切实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发挥政府对公共科技资源供给的主导作用,引导和探索各类主体共建创新平台,建立市场化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合力。规范平台资源共享机制,强化财政投入形成的平台资源面向科研单位、企业和社会开放服务。发挥网络作用,促进平台资源、信息、成果的有效共享。加强科技资源整合,从法规、政策和管理办法等各个层面努力推进共享机制建设,真正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知识产权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