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信息产业,促进信息化向高端发展。
1.加快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催生的新兴产业。
进一步推进省市共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江门绿色光源)基地建设,打造“智慧园区”,争取将产业基地建成国家级绿色(半导体)光源产业基地,将绿色(半导体)光源产业发展成为全市工业的支柱产业。构建我市绿色(半导体)光源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国家半导体光电产品检测重点检测实验室,以及建立研发设计中心、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产品展示交易平台和面向行业服务、投融资服务中心。加强LED芯片技术研究,提高LED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重点实施LED外延片、芯片生产项目、LED发光体(超光亮)生产项目,推进我市LED产业的发展。
实施“数字家庭”普及计划,将数字化产品及信息服务引入家庭,形成以“有线电视网络为主通道,以电视机为中心”的岭南数字家庭模式。加强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和合作,支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音视频和数字3C产品,培育江门数字家庭产品品牌和企业。建设“5A信息化家园”,借助“手机+电脑+电视”三屏互动,让市民可实现5A信息化新生活。
2.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
建设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园,推动我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建设江门市云计算服务信息平台,提升云计算服务能力。实施“物联网”工程,创建江门市RFID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建设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物流业发展,打造珠三角西部物流中心。大力推动金融服务业发展,搭建企业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动漫产业、设计创意产业,加快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广东影视动漫基地建设。加强动漫产业链整合,扶持“缤果”和“蔡李佛”两大知名动漫品牌发展,建设“缤果”动漫创作中心,形成以创意、制作、专业销售代理、版权转让、衍生产品开发以及商业销售产品等一系列的专业化生产服务体系。深化珠中江经济圈现代信息服务产业的协调和合作,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数字媒体、动漫游戏游艺和电子商务,对接港澳、服务粤西,打造区域信息服务中心,带动特色信息服务产业优化升级。
(六)加快三农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
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全面实现行政村通电话,逐步覆盖自然村。组织实施“宽带下乡”工程,鼓励宽带上网企业优先采用光纤模式,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到村。加快普及公共信息服务终端在镇、村的应用,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农民学习娱乐、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医疗保障等方面信息化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大力推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大力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应用新模式。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和设施化水平。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灾害预警等技术。
3.完善农村社会事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整合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机构人员和信息等各种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覆盖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减灾救灾、社会赈济等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构建服务于农村生产、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人口等各领域的信息化管理。
4.继续加强农村信息化教育培训工作。
建立健全面向农村的信息化培训体系,深入推进“信息兴农”提升工程,推进农村信息村村通,实现市场、科技、政策和劳务等信息进村入户。继续实施“广东省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百万农民学电脑”等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化教育工程,普及农村信息培训,提高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资源均衡配置,构建农村基层信息化人才体系。
(七)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社会经济发展。
1.大力推进三网融合。
积极推进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开展互动电视、高清电视、互联网视听、手机电视和有线宽带应用等网络业务。至2015年,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