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二)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失信惩戒机制不够健全,信用缺失问题仍较严重。部分地区和部门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对失信违法行为采取的惩戒打击措施不力,制假售假、商业欺诈、侵犯知识产权、恶意逃废债、环境污染等问题仍屡有发生,损坏了国家和群众利益,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2.行业信用建设发展不平衡,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困难。受观念、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许多部门、行业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信用信息长期处于分散状态,得不到有效利用。健全完善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行业、部门拥有的信用信息开放程度低,很多仍处于相对封闭、垄断状态,共享困难,制约着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3.征信市场发育迟缓,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我省虽然得到推广应用,但相关信息采集难度大,数据库服务范围、服务领域也有待进一步扩大和延伸。专业信用评级在我省刚刚起步,信用调查、信用咨询等很多征信服务仍属于空白。由于信用信息服务业不发达,信用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既不利于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又制约着融资规模的扩大。

  4.信用知识普及程度仍然较低,信用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各地、各部门在诚信道德宣传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整体看,缺乏统一规划和系统性,没有形成制度,合力不强。宣传教育内容及手段创新不够,缺乏吸引力,效果不够明显,诚信理念在一些市场主体中尚未得到牢固树立,日常经济社会活动中失信行为还较为常见,信用文化建设任务还很艰巨。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宏观上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指明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十七大提出进一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以下简称《意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更加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任务和要求,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将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微观上看,近年来省内外经过大量的探索实践,为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也为建立信用记录、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开展信用信息服务和信用管理活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经济社会基础看,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为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聚了经济力量,信用在更大范围内作为联系的纽带和共同规则而存在已成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共识。特别是《意见》的贯彻实施,既对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面对新的任务、新的使命,各地、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全力推进,加快建设符合我省实际的社会信用体系。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