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真制定防灾预案,切实落实预防措施。
各县(市、区)和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和发展趋势,认真编制本地区2011年《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防治规划纲要,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易发区段和地质灾害危险点做到心中有数,对重要危险点应根据其活动趋势、危险程度做出评价,明确责任人,落实监测预防负责的具体单位、村组和个人。将预警抢险措施、避险疏散路线和预警信号等地质灾害内容的“明白卡”发到村民手中,随时作好应急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二)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
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有效预防地质灾害,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各县(市、区)和有关乡(镇)政府,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地质灾害防灾、识灾、避灾的广泛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和各级政府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充分发动群众,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县(市、区)、乡(镇)、村、社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上下联动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防灾体系,加强已安装的滑坡预警伸缩仪和裂缝报警器的监测和管理,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
(三)加快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科技水平。
我市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基本处于起步状态,信息化建设还不能达到自动化、高速化的要求,影响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准确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现场快速反应、信息畅通,影响管理层的决策。今年德阳市国土资源局将完成地质灾害防治指挥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并对部分地质灾害威胁程度较大的隐患点设置前端监测站,实行动态监测,及时预警。
各县(市、区)要加快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建立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防灾体系,有效防范地质灾害的危害。
(四)完善各项制度,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和应急调查制度,增强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和地质灾害防治主管负责人,接受社会监督。县(市、区)政府要检查监督本地区地质灾害预案编制工作和预防措施的落实,组织相关部门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和重大危险点进行汛前检查和汛期巡查,做到心中有数,措施到位,责任落实。汛期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电话等信息手段及时发布重大危险点的趋势预测,作好防灾预警工作。根据我市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和“5.12”强震后的变化情况,2011年市国土资源局将安排三条路线,对全市开展地质灾害巡回检查工作。各检查路线如下:
(1)德阳-什邡-洛水-八角-蓥华-金花-红白-金河磷矿区;
(2)德阳-遵道-九龙-汉旺-天池-清平磷矿区-清平乡-伐木厂;
(3)德阳-通江-瓦店-中江-南华-石泉-合兴-冯店-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