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推进农村能源建设。 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建设, 推进无电地区的电力建设。 重点推广沼气及其综合利用技术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技术, 太阳能热水、 采暖、 干燥技术和生物质气化、 固化及其综合利用技术, 逐步淘汰农村原煤燃料。
4、 营造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 在有条件的地区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 给排水、公共交通网络。 积极推进村庄整治,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一乡一镇整体推进。 认真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保护,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 继续实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建设“万村千乡” 市场, 新建、 改造一批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
三、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
(一) 能源建设
1、 煤炭。 加大对全省现有煤炭资源的整合力度, 做好中小矿井的整合改造及煤矿兼并重组工作, 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支持湘煤集团加快煤炭资源整合, 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打造我省能源保障的主平台。 革新采矿技术,提高采矿机械化水平和资源回收利用率, 综合利用有工业价值的共生矿产, 实现煤炭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利用。 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 集中力量做好大矿山深边部、 矿产储量表上已有储量但需进一步工作的井田、 区段以及预测级别高、 开发条件好的预测区的重点勘查工作, 增加煤炭后备资源。加强煤炭战略储备, 积极开拓省外煤炭供应渠道, 与陕西、 山西、 河南、 贵州等煤炭资源丰富省份建立统一协调的购煤机制。 适度控制火电规模, 大力发展新能源, 加大对煤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2、 石油天然气。 加快完善配套管网建设,合理引导油气消费, 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油气管道的布局和建设。加快西二线省内配套湘潭-娄底-邵阳、 衡阳-郴州等长输管道项目建设, 以及重点县、 市管道建设, 争取西气东输三线主干线贯穿湖南, 配套建设其他气源, 力争到2015年实现“气化” 全省十四个市州的目标。 积极推进省内油气田的勘探工作, 加快洞庭湖区域、 衡邵盆地、 张家界等地油气勘探前期工作,争取在“十二五” 期间达到相当规模的深度勘探。 充分利用我省便于向西南纵深辐射的区位优势, 利用长江内河大吨位运输的便利条件, 积极争取国家在省内(长沙或岳阳) 布局首批内陆地区石油战略储备基地。
3、 电能。 加快发展核电, 适度建设火电,深度开发水电, 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 补充输入外部能源。 加强输电通道建设, 加快推进荆门至长沙交流1000千伏(双回) 特高压线路、 长沙1000千伏变电站和酒泉至湖南直流±800千伏线路及变电站等主干电网通道建设, 配合向家坝至上海、 锦屏至江苏、 溪洛渡至浙西等3条过境直流±800千伏线路建设; 稳步推进宝庆电厂至长阳铺、 长沙特高压至星沙(双回)、 株洲电厂至株洲南、 自治州至牌楼、 桃花江核电、 宝庆电厂、 株洲攸县电厂等大型电源的送出通道, 进一步提高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加强农网升级改造,重点强化各市州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建设,进一步拓宽电力市场, 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争取中核桃花江核电站项目2011年开工建设。 争取中电投小墨山核电站项目纳入国家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 争取“十二五”开工建设。 加快邵阳南山、 益阳漉湖风电场建设步伐, 筹备建设郴州鲁荷金、 涟源龙山、 宜章太平里、 岳阳君山、 怀化雪峰山、 娄底大熊山、 常德目平湖等风电场项目, 力争2015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00万千瓦。 适当发展能源作物种植, 培育生物柴油、 工业乙醇等其他工业燃料产业, 加快生物质电厂建设, 重点支持湘潭、 长沙、 株洲、 岳阳、 常德、 益阳、 衡阳、 娄底等垃圾发电厂和南县、 临澧、 双峰、 隆回、 安仁、 茶陵、 汉寿、 邵阳、衡阳等县生物质电厂建设, 改造一批自备电厂、 热电联产和常规小火电厂, 由燃煤改为燃用生物质原料。 依托现有光伏产业优势, 实施屋顶发展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 重点在政府机关、 学校、 医院、 宾馆等公益性建筑建设屋顶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在道路、 公园、 车站等公共设施照明中、 在无电地区推广使用风光互补电源。
(二) 原材料基地建设
1、 钢铁。 依托华菱集团做好钢铁产品结构优化, 加快高新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钢材产品开发和生产。 一是加大精品钢材产业集群建设, 重点发展湘钢宽厚板及优质高线加工集群、 涟钢薄板及加工集群、 衡钢钢管及加工集群, 建设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精品钢材生产和出口基地。 加快汽车板、 取向硅钢、 5米宽厚板和无缝钢管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鼓励各钢铁企业错位发展, 形成特色鲜明、 竞争力强的产品系列。 加快淘汰300立方米以下高炉和20吨以下转炉、 电炉等产能。
2、 有色金属。 支持湖南有色控股集团、 金鑫黄金集团加大省内资源整合, 提高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水平, 延伸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大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 矿业秩序整治和资源优化配置力度,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 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在采选和冶炼环节, 鼓励采用先进适用技术、 工艺和装备, 强化节能降耗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重点发展锌、 铅、硬质合金、 钨、 钼、 锑及其深加工产品, 加快发展铋、 稀土元素、 砷等精细化工制品, 使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产量占比达到50%。 重点发展长沙、 常德、 株洲、 衡阳、 郴州五大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壮大产业力量。 重点支持湖南有色控股集团、 晟通科技集团、 金鑫黄金集团、 金龙国际铜业、 湘投金天集团、 宇腾有色等骨干企业的发展。 延长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 提高采选冶及深加工的装备水平和技术含量, 尽快建成“湖南有色金属新材料深加工研发和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