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依托信息、软件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和新型显示产业,打造设计、制造、信息内容、服务一体化的“数字家庭”产业链,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全面融合,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信息产业集群。
二、生物工程技术
完善以广州科学城生物医药基地和广州国际生物岛为核心的生物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医疗器械等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发酵与酶工程、功能食品、生物质能等生物制造业,培育壮大生物环保和生物技术服务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三、新材料
依托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改性高分子材料,建设全国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基地和碳纤维生产应用基地;做大做强高端金属材料、精细化工材料、新型电子材料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型光电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环保节能建材等新材料产业。
四、新能源汽车
以建设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和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为契机,实施广州发展新能源汽车行动方案,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适时发展燃料电池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建设新能源汽车公共技术创新、检测和试验平台,推动形成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优化发展应用环境,健全产业支撑体系。
五、新能源与节能环保
加强光电产业园区规划引导,建设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大力推动新能源技术创新,重点培育核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装备和技术,实施新能源社区、新能源公交、绿色电力等重点工程,建成一批新能源示范项目和示范区域。加快发展清洁生产、饮用水安全保障、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垃圾处理等环保装备及应用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平台和产品。
六、海洋工程
依托广州国家南海深海研究中心、南方海洋科技创新基地和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支持海洋生物、海洋材料、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依托广州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岗)和南沙龙穴岛造船基地,加快发展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建成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专栏3-4: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
新一代信息技术:广州LG85代TFT-LCD面板、多用途计算机系统芯片、中金数据系统华南数据中心、中国移动南方研发基地三期、广州超级计算中心、广州天河软件园(高唐新建区)、晶科电子(广州)高亮度大功率LED芯片制造、中国龙芯产业化基地(广州)、广州航空电子科技产业园、广电高科技园区、网易智慧谷等。
生物工程技术:广州国际生物岛、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广药集团现代医药园(首期)、白云山和黄健康产业科技园、番禺生物医药园、南沙生物产业园、南方健康产业园、生物医药检测国际化服务平台等。
新材料:广州金发科技高性能PAN碳纤维、年产100万吨先进聚合物及复合材料产业化、毅昌新型平板电视机壳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天诚万吨级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产业化等。
新能源汽车:东风日产纯电动汽车“Leaf”导入项目、广汽集团新能源汽车、力柏汽车动力电池等项目。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广州(花都)光电产业基地、南沙光电产业园、广州迪森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广州广重风能2MW及以上陆地和海洋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制造、广州英格风力发电机工程中心、广州智光电气能耗企业电气节能关键产品研制及产业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设备产业化基地等。
海洋工程:南沙海洋生物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中船集团海洋装备制造及修造船、广州小虎岛成品油储备基地等。
|
第三章 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
大力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布局优化和产业链整合延伸,做大做强汽车、石化、重大装备、数控、造船、精品钢铁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整体提升在全球制造体系中的地位。
一、汽车
加快发展东部、南部、北部三大汽车产业基地及一批零部件产业基地,着力培育壮大自主品牌汽车;依托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积极拓展海外汽车市场,加快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及出口,发展以汽车发动机为核心的关键零部件产业,增强国产化配套能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汽车产业链向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延伸,发展与汽车相关的金融、租赁、文化、体育等产业,建成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综合性国际汽车产业基地。
二、石油化工
按照大型化、精细化、集约化的思路,推动石化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升级。优化发展以炼油乙烯为代表的石化龙头产业,强化石化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有机化工原料及其衍生物、精细化工、新材料化工和日用化工产品,延伸现代石油化工产业链。
三、高端装备
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核电装备、新型发电和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聚焦高端研发、精密制造和系统集成环节,推动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加快建设广州国家级数控系统研发基地和数控机床生产基地、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岗)、南沙重型机械装备基地和广州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
四、造船
以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广州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岗)为核心,优化整合全市船舶制造布局,抓住国际船舶市场调整和南海资源开发的契机,重点发展高端船舶及配套产品,推动船舶产业“造、修、配”集群化发展,建设国家重要造船基地和世界级船用柴油机生产基地。
五、精品钢铁
调整优化钢铁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精冷轧钢板、深加工产业和集装箱板等热轧钢板。支持发展钢铁总部经济,构建华南地区钢铁新材料研发中心、钢铁物流配送中心、高性能建材供应中心,形成与汽车、造船、机械装备、家电等优势产业配套的精品钢铁基地。
六、优势传统工业
实施技术引领、品牌带动战略,推动钢琴、家电、啤酒、烟草、日用化工、体育用品、造纸、服装、皮革皮具等优势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建成全球最大的钢琴制造基地、全国重点家电出口基地、全国新闻纸生产基地和高档时尚印刷基地。
专栏3-5: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
汽车:东风汽车花都工厂乘用车产能(60万辆)扩建、广汽本田扩产(二期)、广汽日野、广汽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产能扩建、北汽集团华南生产基地(增城)、广汽本田产品自主开发及能力建设、大运汽车、东风日产发动机、广汽丰田发动机、广汽本田发动机、广汽丰田整车三期工程、东风日产乘用车发动机扩建、广州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广州东部(增城)汽车产业基地、花都汽车产业基地等
石油化工:南沙精细化工产业园、广州(黄埔)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广石化炼油完善配套及环保治理、花山日用品产业基地、霸王中草药日化产品产业园、中石化广州分公司柴油质量升级等。
高端装备:广州南车城市轨道车辆维修组装基地、广州和谐型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东方电气出口基地三期、西电集团广州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核电装备产业园二期、广东西塱数控机床装备基地、广州数控产业化、广东科利亚农业联合收割机、白云电气智能电网输配电产业制造基地、广电科技园、白云先进装备业制造基地等。
造船:华南船用低速柴油机(一期工程)、中船龙穴造船基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广州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大岗)、广州柴油机厂搬迁改造、广东新中国船厂小虎岛(沙仔岛)造船等。
精品钢铁:广州JFE180万吨冷轧钢板、联众(广州)冷轧不锈钢卷扩建、广钢冷轧带钢搬迁、南沙150万吨钢铁冷轧等。
优势传统工业:珠江钢琴乐器文化产业园、狮岭品牌皮具升级示范区、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搬迁首期工程、广州越秀水泥集团处置2×35万吨/年污泥环保示范项目、广州卷烟二厂易地改造、广纸环保迁建二期工程、广州万宝从化工业园、美的家电生产项目、浪奇股份MES洗涤产品生产项目等。
|
第四章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向科技型、生态型、服务型和效益型农业转型升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区域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
一、加快优化农业结构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现代科技和管理方式推进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种子种苗等优势农业,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休闲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引导畜禽养殖工厂化、环保化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农产品高品质精深加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资金投向高新技术农业、绿色农业、外向型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
二、建设现代农业基地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重点推广温室大棚、水肥高效利用等先进适用农机具和农业设施,加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建设“菜篮子”重点基地,构建与特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发展岭南特色水果和水果专业村,打造区域性花卉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园艺产业带。加快推进省部共建现代农业园区和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等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规模大、档次高的出口创汇农业基地,壮大跨行业、跨区域经营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绿色观光休闲农业,形成一批品牌“农家乐”,建设精品乡村旅游基地。
三、强化农业综合服务
发挥农业科研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大力推广使用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新型农业机械装备;加快发展农业会展、物流配送等农业服务业,改造提升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强化华南地区农产品交易中心功能,提高农产品质量风险预警、追溯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农产品交易和质量检测中心服务功能,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专栏3-6:都市型现代农业重大项目
花都现代花卉产业基地、万花园、南沙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东凌粮油广州500万吨/年大豆蛋白及油脂综合生产基地、广州市北部农产品批发市场、畜牧养殖育种示范工程及基地、优质家禽研发繁育基地、广州市现代屠宰加工中心、中国名优农产品采购加工中心等。
|
第五章 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坚持“总部引领、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布局合理”,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形态和空间布局,加快形成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加大总部经济政策扶持力度,规划建设一批总部集聚区,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大型央企、行业领先企业设立总部、地区总部和研发、投资、结算等职能型总部,大力支持本地总部企业加快发展。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和政务服务体系,营造适宜总部经济发展的营商和人文环境,建设亚太地区重要的总部经济基地。
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支持骨干企业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企业集团。加强对市属国有企业成长性和竞争力的培育和考核,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和用地难问题,支持一批民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通过资本运作及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吸引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符合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行业骨干企业来穗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高端分工与合作,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品牌。
三、促进企业集群化发展
以国家级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功能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等为主要载体,着力提高企业规模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加快形成若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企业集群。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链长、竞争力强、辐射力大的重大项目。积极发展研发、中介与风险投资等专业化服务平台,促进企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化升级。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导向,根据新、老城区不同资源优势和发展定位,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和功能布局,中心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外围城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优化、发展协调的现代产业新格局。
中心城区: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强化核心服务功能,重点建设珠江新城--员村地区、琶洲地区、白云新城、白鹅潭地区、城市新中轴线南段地区、广州(黄埔)临港商务区、越秀核心产业功能提升区等现代服务业功能区,着力发展商贸会展、金融、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形成中央商务及文化产业区。
东部地区: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广州开发区、增城开发区、黄埔区为核心,加快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整合优化汽车、电子信息、石化、数控等产业组团和五山高校区、广州大学城等知识密集区,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群化,形成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带。
南部地区:依托南沙开发区、番禺装备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汽车、机械装备、造船、精品钢铁等产业,发挥高铁和海港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商务服务、现代物流、航运服务、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形成南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际化临港经济区。
北部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和绿色产业。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大力发展航空物流、空港商务、临空总部、临空制造等产业,形成临空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东北部地区的生态和人文资源,重点发展商务会议、旅游休闲、健康服务和生态农业,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区。
第四篇 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坚持自主创新核心战略,大力实施重大创新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和国际人才港,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节点。
第一章 建设华南科技创新中心
聚焦国家战略,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着力优化城市创新环境,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华南地区自主创新策源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示范区。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发挥广州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和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础设施,聚焦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加强重大前沿技术攻关,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重要创新基地,建设面向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工程化开发与试验检验平台,突破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物联网、数字家庭、电动汽车、LED显示和照明、生物医药、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持有条件的机构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中试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实施重大产业化专项,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专栏4-1:重大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眼科学、呼吸疾病、亚热带建筑科学、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华南肿瘤学、畜禽育种与营养研究等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中心:建设造纸与污染控制、移动通信、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南海海洋药物、基因药物等国家工程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塑料改性与加工、特高压工程技术(广州)、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等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广州国家南海深海研究中心、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重大创新园区:建设中新知识城(首期)建设工程、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南沙资讯科技园、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基地、广州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南沙科技创新基地、白云国际健康产业城、南方海洋科技创新基地、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从化经济开发区三期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广东光电科技产业服务基地等重大创新园区。
|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创新激励政策,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对市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创新考核制度。加大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引导和扶持。支持一批实力较强的高技术企业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或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发展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科技企业,通过创新链分工方式进行专业化、模块化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知识产权分享、长期互助合作机制,发展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功能完善、高效融合、开放互补的产业创新集群。
三、构建开放型创新合作网络
强化中央地方创新联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落户广州,推动重大创新成果在穗转化,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建立穗港科技创新深度合作机制,推动形成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主轴的大珠三角创新圈。加强与中央企业、国内行业领先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国际知名实验室。有效促成各类创新资源合作,加强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建成我国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的核心节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