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草畜平衡生产模式。建立草畜平衡生产模式是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核心。各地要与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相结合,立足当地实际,科学确定草场载畜量,指导和帮助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划区轮牧、公羔公犊育肥、种草养畜等多种办法,加快牲畜周转,将超载的牲畜核减下来,减轻天然草场压力,实现草畜动态平衡。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草畜平衡监督机制,强化对减畜工作的监督检查,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行为,切实把草畜平衡贯穿于生态畜牧业发展全过程。
(四)切实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生态畜牧业的建设必将解放一大批富余劳动力,安置好这部分人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关键。各地要切实解决好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一是通过延伸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发展的办法,由合作经济组织将劳动力组织起来从事牛羊育肥、农畜产品加工、民族工艺品生产、运输等产业,吸纳一部分劳动力。二是各级政府要强化对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拓宽劳动力转移输出渠道。三是与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相结合,采取城镇、集镇、交通沿线定居等方式,在县城和重点乡镇集中建设一批游牧民定居点,引导有条件的牧民在原有草场承包关系不变,以股份方式从合作经济组织取得牲畜、草场股份红利的同时,进城入镇转移就业。
(五)提高生态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各地要根据资源特点,配合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精心组织畜牧科技研究推广工作,不断提升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要加大饲草种植技术推广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加大饲草种植推广力度,增加饲草产量,环湖牧区大力推广规模种草,青南牧区扩大圈窝种草规模;要充分利用退耕还草地,推广一年生牧草和多年生牧草免耕混播技术,提高可刈割牧草产量。要强化饲草料调制饲喂技术研究与推广。根据当地饲草料及作物秸秆构成,研究适宜当地的饲草调制方式和饲草料搭配饲喂技术,积极开发和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养畜技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要研究适宜的组群放牧方式。根据畜种、畜群构成,草场类型、气候特点、饲草料分布和劳动力技能等,研究适宜当地的牲畜组群方式、放牧方式,使畜牧业生产尽可能与自然条件、饲草料条件、设施条件相匹配,提高畜群产出率。要加强牦牛、藏羊的本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重视公畜鉴定工作,切实淘汰劣杂公畜,加强良种畜引进和改良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整群置换方式,组织牧民通过出售低产畜、引进高产畜,组成选育群,全面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