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在全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以人口密集的集镇、村庄房前屋后高陡边坡为重点,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1∶5万地质灾害详调,查明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评价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健全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主要岩溶地区塌陷调查。调查研究龙岩等主要岩溶发育区溶洞分布现状、危险程度、成生机理与演化趋势,编制岩溶塌陷防治专项规划。
组建省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建成集全省地质灾害防治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创新基地、关键技术试验基地和高水平学术交流中心为一体的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第二节 城市地质
中心城市地质调查。完成福州、厦门等中心城市地质调查,争取开展泉州、漳州、莆田等中心城市地质调查,查明城市区域岩土体、地质构造、地下水的三维空间分布,以及不同类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建立城市地质信息数据库与三维可视化数据管理服务系统,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建筑适宜性评价、建设规划、地质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提供地质服务。
平潭综合实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对影响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和发展的断裂构造、砂土液化、软土震陷、地下咸淡水界线等重大地质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与评价。
第三节 水文地质
海岛战略性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完成平潭、东山等主要岛屿战略性水资源调查评价,查明区域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埋藏特征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水质和水量、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条件等进行评价。
应急水源地调查与评价。完成泉州市、福州市、厦门市等沿海城市应急水源地选区及调查,查明应急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提出应急水源地布局、保护与开发利用方案。
岛屿、半岛地区地下水库建设。开展缺水岛屿、半岛地区人工地下水库建库条件调查,研究蓄水构造,确定库址,拦蓄入海淡水资源,建设地下水库,为岛屿、半岛的开发提供地下水资源。
第四节 环境地质
1∶25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基本查明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和土壤环境、水环境、工程建设环境状况,以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现状、危害程度、成生机理与演化态势,进行地质环境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综合评价地质环境保障能力,为城乡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决策依据。完成福州市-三沙镇、莆田市-泉州市、周宁县-瑞安市等3个地区共6个图幅1∶25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面积52540平方千米。
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在完成沿海地区和龙岩地区调查基础上,继续开展三明、南平等地区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62000平方千米和环境质量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图4);基本查明区域土壤化学元素含量现状和分布特征,开展污染严重区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区域生态地质条件。
主要流域1∶5万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完成闽江、龙九江、晋江等主要流域1∶5万环境地质调查,查明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包括水土污染、水土流失、地下水、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资源情况,沿海各大港湾及河口侵蚀淤积状况、沿江地质灾害、江岸稳定性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对存在问题提出对应的防治对策。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开展我省重点成矿区带、矿业开发集中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矿山重金属污染评价与监测,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系统,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提供基础资料。完成矿业开发集中区且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较严重的大田、尤溪等县(市、区)1∶5万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开展重点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第五节 工程地质
重点区域1∶5万工程地质调查评价。临港工业基地、武夷新区等重点开发区、新经济增长区、城镇规划区等重点区域开展1∶5万工程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区工程地质条件,建立工程地质数据库,为区域经济发展布局、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提供地质基础依据。调查面积8750平方千米。
重点建设项目1∶1万综合地质评价。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重要基础设施及重大资源环境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开展综合地质评价,全面调查评价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和场址的适宜性,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地质环境现状及容量、供水水源及水源保护、区域稳定性、地面稳定性及基础稳定性,不良工程地质体的危害性和地质灾害现状、演变趋势等,提出工程施工和运营后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第六节 农业地质
实现1:25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全省覆盖,选择重点农业生产区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研究我省“名、特、优”农产品不同地质背景与地球化学元素的关系及其最佳生态地质环境,为发展特色农业、精细农业服务。开展农业污染严重区的农业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土壤中的有害元素对农产品的影响,提出防治对策。探索研究地球表生带最佳农业利用、改造方法,评价重点农业生产区生态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