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地质工作迈出新步伐。启动了厦门城市地质调查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完成龙岩市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龙海市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开展核电站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选址的地质调查评价;成功申报了泰宁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以及8个国家地质(矿山)公园、3个中国温泉之都(乡)。
专栏一 广义地质
广义地质工作是传统矿产地质工作的拓展和延伸,是应用地质科学理论及技术方法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涵盖了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等方面,其主要任务是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及承载能力,是重大工程、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支撑,是促进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
|
--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新成效。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一百千万”工程,建成全省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与预警预报系统,治理2000多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基本实现万个村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明显增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初步建成。
--地质科学技术提升新水平。应用推覆构造理论指导隐伏煤、铁、多金属矿找矿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应用新的地质成矿理论和综合信息预测方法,完成全省煤、铁、铜等10个矿种资源潜力定量预测;编制更新了福建省区域地质志和系列地质图。实施了钻探技术应用与科研示范基地建设等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深部钻探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地勘队伍建设取得新进步。全省地质勘查单位在职技术人员3808人,高中级技术人员占总数的65%,比“十五”末提升了8%;共有各类各级地质勘查资质154个,其中,甲级45个、乙级47个、丙级62个,地质、矿产、水工环、物化探、遥感、测绘、钻探、分析测试等专业齐全;共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资质109个,其中,甲级40个、乙级32个、丙级37个。
第二节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地质工作的重要机遇期。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煤、铁、铜、水泥灰岩等矿产品需求缺口不断加大,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后备基地,增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十大新增长区域,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塑造“海峡旅游”品牌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增强广义地质工作的支撑能力和服务功能。坚持民生优先做好防灾减灾,亟需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风险评估和系统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科学决策和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对地质信息服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提高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水平,制作公共地质信息产品。
同时,地质工作也面临着挑战。一是地质工作总体状况滞后于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形势;二是攻深找盲成为地质找矿的主要方向,找矿难度逐步加大;三是全社会对地质工作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地质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四是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健全,专业队伍人员结构尚不合理,地质工作的总体装备还较落后,地质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队伍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和增强地质工作服务功能为立足点,坚持广义地质工作与矿产资源勘查并重,从以提供矿产资源保障为主,向支持解决资源、环境、生态等重大问题和拓展多目标的社会服务功能并重转变,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为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和有效的地质服务。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适度超前。按照全国地质工作的总体规划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优化地质工作空间布局,统筹开展矿产资源勘查与广义地质工作,统筹部署陆海地质工作,推进海洋地质调查。面向需求提前5到10年部署实施地质工作。
--突出重点,拓宽领域。加强武夷成矿带铁、煤、铜、金、银、钼、钨、稀土等重要矿产勘查,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后备基地。围绕重点发展区域和重大工程建设部署广义地质工作,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专栏二 武夷成矿带
武夷成矿带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闽浙赣粤四省交界的地带,是全国19个重点成矿带之一,总体范围包括福建中西部、浙江西南部、江西东部、广东东北部。我省福安-闽清-永春-南靖一线以西的中西部地区约8万平方千米是该成矿带的主体,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三分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