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债券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行债券,提高金融资源的调配和再调配能力。支持非金融企业发行企业类债券,扩大债券发行规模,鼓励企业灵活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尽快形成多渠道融资局面,不断降低融资成本,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创新发展期货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期货市场主体,推动期货资源优化整合,加快培育规模大、抗风险能力强的期货经纪公司。推动期货经营机构加快交易网点建设,加强与国内期货交易所的战略合作,提高期货专业机构及中介组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着力发展股权投资。做大市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与国内外股权投资机构合作,重点支持辖区高新技术企业和初创型企业发展。落实促进股权投资公司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和有限参与,鼓励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个人、外商等各类投资者积极参与创业投资,吸引更多的海内外风险投资机构落户苏州。
健全多层次金融要素市场。依托已有的产权交易机构,建立企业股权统一登记制度和集中交易平台;推动我市产权市场与全国产权市场、资本市场的合作,探索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深化公共行政性资源配置及涉讼资产市场化改革;探索知识产权、不良金融资产和信托产品等权益性交易实现集中交易的途径和方式。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产权交易、技术与知识产权交易、农村产权交易、环境资源交易等新型金融要素平台建设,凸显金融“结算”功能,推动“结算类”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
(五)增强金融中介服务功能,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以股权投资基金为先导,专业服务机构为依托,产权交易市场、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服务为延伸,逐步建立覆盖中小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链条。支持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成长和发展,形成金融发展的自身特色。
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支持招商银行小企业贷款中心拓展市场,支持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村镇银行等专业机构壮大实力和信用升级,放大融资功能。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有效支持。
引导金融中介机构发展。建设具有示范辐射效应的金融市场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和重点发展项目,为中介机构发展提供配套服务;积极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在苏州地区发展;支持信用调查评级机构发展,积极引进外资信用评级机构,发展中外合资信用评级机构。
(六)深化金融区域合作,发展金融后台服务。
抢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机遇,实现从“错位发展”到“融合发展”转变,加大金融区域合作力度。充分利用工业园区中央商务区和花桥国际商务城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产业集聚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与上海金融后台产业“互补共赢”业务,以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业务、灾难备份业务、单据处理业务、银行卡中心、呼叫中心等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保障金融后台中心运行所需的各种基础设施,对后台金融服务产业给予政策支持。
加强与院校和专业研究咨询机构合作,建立金融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从事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咨询与培训业务;充分利用经济外向度较高的特点,积极探索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发展;以引入村镇银行管理公司为切入点,打造村镇银行的中后台管理、服务基地,并逐步拓展到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机构,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后台服务集聚发展。
(七)积极鼓励金融创新,激发地方金融发展活力。
突出科技金融创新。瞄准苏州实施创新引领战略,持续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研究国家科技金融创新试点政策,在特定区域内开展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的综合性科技金融创新工作。积极探索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机制和模式。
探索城乡一体化金融创新。充分利用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的有利条件,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开展金融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逐步探索和完善相关机制和模式,为全国积累有益经验。
启动离岸金融市场创新。我市开放型经济发达,为离岸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并结合自身条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以综合保税区为基础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允许本外地企业开设离岸账户,进行本外币结算和借贷等传统金融业务,以及围绕进出口贸易开展各种创新金融业务。
引导民间金融发展。民间金融在信息成本、谈判成本以及实施监督成本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应在法律的框架内对民间金融活动所形成的契约给予有效保护,解决相关纠纷和矛盾。结合民间资本特点,积极引导、扶持民间资本入股股权投资公司、担保与再担保公司、小额贷款机构、农村保险公司、村镇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或与金融业相关的中介机构。
五、“十二五”金融业发展的重点措施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