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苏府〔2011〕102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五月十日
苏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苏州加快转型升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三区三城”的攻坚时期。为更好发挥金融业的支撑带动和服务保障功能,做强做大金融产业,从整体上提升金融综合竞争力,依据《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苏发〔2010〕63号)、《中共苏州市委关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定》(苏发〔2011〕10号)和《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苏府〔2011〕66号),结合我市金融业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金融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金融系统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增强金融业的社会服务功能,金融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地方金融实力进一步提升,金融中介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创新进一步丰富,金融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进一步显现。
(一)金融业务快速增长。“十一五”期末,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由“十五”期末的132亿元提高到482亿元,年均增长29.6%;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6%,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98%,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5个百分点。
图1:“十一五”金融业增加值及其占比情况(单位:亿元)(略)
金融业务快速增长。“十一五”期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225亿元,贷款余额10832亿元,双双突破万亿。较“十五”期末均增长两倍,成为全国首个贷款余额超万亿的地级市,分列全国大中城市第8位和第10位。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93亿元(按原口径),同比增长30%,是“十五”期末的2.6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9位。保险深度为2.11%,较“十五”期末提高0.24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为3027元/人,是“十五”期末的2.44倍。资本市场稳步发展。全市累计上市公司达52家,累计募集资金358亿元。全国首支国家级人民币母基金--总规模600亿元的国创母基金在苏设立,首期150亿母基金已正式启动。全市各类股权投资机构148家,管理资金规模45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803个,累计投资金额143.7亿元。
(二)金融机构加速集聚。全市金融业机构类别和数量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以银行、保险、证券为主体的,层次分明、门类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十一五”期末,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450多家。其中:银行业机构47家,网点数量1754个;保险公司56家;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60家;备案创投企业71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04家;小额贷款公司50家。苏州成为全国首个外资银行在县域设立同城支行的试点城市。
(三)地方金融稳步提升。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创新步伐加快,资产规模质量明显提高,业务拓展能力日益增强。苏州银行成功改制并挂牌开业,开辟了地方金融发展新篇章。全市5家农商行总资产规模达到1891亿元,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同业前列。东吴证券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投行业务收入占比接近14%。苏州信托在做优本地业务的同时,积极实施跨区发展,管理信托资产规模近160亿元。国发集团初步构建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担保、创投“六位一体”的地方金融平台,总资产达到291亿元,为全市地方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2:“十一五”期间主要金融机构数量增长情况(略)
(四)中介服务能力增强。以担保、再担保为主体的金融中介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为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融资性担保企业注册资金143亿元,新增融资担保额577亿元,在保余额48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4.2%和66.2%,2010年担保规模占全省三分之一,在全国20个大中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二。苏州国发担保公司、苏州农业担保公司获得全省最高星级--五星级担保机构称号。再担保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市级再担保基金已正式投入试运行,全年完成再担保金额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