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揭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揭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力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第一节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完善市、县、镇、村四级文化设施,建设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到2015年,实现全市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批代表揭阳特色文化形象的重大文化设施项目,重点建好市文化中心、中华历史文化长廊、榕江观音阁、歌剧院、黄岐山森林公园、紫峰山道教文化公园、揭阳市区太极广场等项目,形成彰显地方特色文化和时代特征的城市文化地标群。加快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剧院(潮剧研究院)、文史馆、地方志馆、档案馆和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启动学宫二期、丁日昌旧居、黄岐山塔等修缮工程。建设广播电视网络、科普网络和先进配套的文化设施。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加大群众文化活动经费投入,积极举办或承办广场文化艺术节等惠及百姓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活跃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创新文化建设投入机制,培育市场主体,把市区建成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平面传媒、广播影视、出版印刷、音像制品、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服务、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筹划建设揭阳印刷音像产业园,办好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合作的文化产业园,发展壮大阳美玉雕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办好市特色文化节,打响揭阳文化品牌。

第三节 繁荣文化事业


专栏17 :文化建设重点项目

  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市文化中心、中华历史文化长廊、榕江观音阁、歌剧院、黄岐山森林公园、紫峰山文化公园、揭阳市区太极广场等项目。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剧院(潮剧研究院)、文史馆、地方志馆、档案馆和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

  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揭阳印刷音像产业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文化产业园,阳美玉雕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

  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项目:学宫二期、丁日昌旧居、黄岐山塔等修缮工程。

  基层文化惠民全覆盖工程:市、县、乡镇、行政村四级文化设施全部达标,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任务。


  发掘潮汕文化精华,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优秀文化,扶持潮剧、潮曲、潮乐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加强对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支持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大力推进揭西三山国王祖庙、虎头埔古窑群遗址等的深度开发保护。加大对地方民俗文化、特色技艺的抢救保护,广泛举办潮乐、南拳、太极拳等各种培训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保护和传承。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

第四章 实施人才兴市战略


  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实施人才兴市战略。

第一节 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


  坚持培养和引进两手抓,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方式,培养一批产业和技术的领军人才;完善人才政策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吸引各类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到揭阳发展。到2015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85%,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5万人,占从业人员的8%左右。

第二节 完善人才管理体制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坚持用法制保障人才,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

第三节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政策措施体系,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第七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大发展基础平台


  按照配套完善、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规划,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着力加快以交通、能源、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为新一轮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章 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围绕建成粤东地区水陆空交通枢纽的目标,以“两网两港”(公路网、铁路网、海港、空港)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衔接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形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揭阳潮汕机场建设,确保到2011年底前建成投产;加快推进潮州至惠州、揭阳至惠来、汕头至湛江、揭阳至潮州等高速公路揭阳段建设。加快G324线池尾至葵潭段、市区北平交至揭阳高新区段等国省道干线建设,到2011年完成国道改造建设,到2015年全面完成省道改造建设。升级完善县乡村之间公路的交通条件,全面提升公路通达能力。配合做好广梅汕铁路扩能改造和厦深铁路揭阳段建设。加快揭阳港规划建设,推进榕江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条件。加快建设厦深铁路潮汕站至揭阳潮汕机场连接道路,促进海港、空港、路网枢纽的有效衔接。启动以揭阳潮汕机
  场为中心、连接粤东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前期工作。

第二章 加强水利能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18: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项目

  空港枢纽项目:揭阳潮汕机场及配套交通基础设施。

  铁路网项目:厦深铁路揭阳段、广梅汕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揭阳段、揭阳港疏港铁路支线等项目建设。

  公路网项目:揭阳至惠来高速公路、汕湛高速公路、潮揭高速公路、潮州至惠州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揭阳段,国省道干线改造工程,惠来县沿海一级公路。

  港口枢纽项目:揭阳港前詹作业区通用码头、揭阳港惠来沿海港区靖海作业区通用码头工程、榕江航道整治工程等项目。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加快榕江大围、三洲拦河闸和县(市)城区防洪工程建设步伐,实施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作;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确保2015年前大中型水库全面加固达标。加强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建设,抓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推进引韩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全面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完善能源输送网络,推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完善电网结构;大力推进成品油管道、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完善油气输送体系。完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形成大容量、多路由、高安全性的信息传输网络,到2015年信息服务网络覆盖全市城镇,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第八篇 加快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专栏19: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榕江大围达标加固工程

  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揭阳市引韩供水工程

  揭阳市北河桥闸重建工程

  全市引榕灌区整治工程

  县(市)城区防洪工程

  普宁市白坑湖水库综合整治工程

  揭东县灌区改造工程

  揭西县大洋、大北山调水工程

  惠来县西水东调引水工程

  龙江河堤围治理工程

  惠来县赤吟水闸枢纽工程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第一章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进一步推广“玉湖经验”,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加大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形成以工补农机制,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发挥城市在市场、品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向园区集聚。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全市农村“四通”(通路、通邮、通电、通广播电视)和农村“五改”(改水、改村道巷道、改厕、改燃、改房)投入力度,重点加快农村“雨污分流”和垃圾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加强后续管理,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和乡镇集市的环境整治,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初步解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

第二章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严格保护耕地,高标准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积极实施沃土工程,鼓励农民开展土地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提高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整合农田建设项目,落实建设资金,逐步把基本农田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机能进、物能运、土肥沃、产出高”的现代标准农田,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市争取投入2亿元,整治农田面积20万亩。

第三章 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基地


  培育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增加水果、茶叶、蔬菜、花卉等作物种植面积,建设六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至2015年,全市蕉柑生产面积达10万亩、蔬菜生产面积达90万亩、茶叶生产面积达7万亩、花卉生产面积达4.5万亩、优质粮食生产面积达185万亩、优质畜禽出栏量达1500万头(只)。推广有机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积极发展现代渔业,实施科技兴海(渔)战略,重点发展海水养殖业和海产品加工业。加强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县检测站、产地和重点批发市场检测站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强化政府强制性农产品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科技信息网络延伸,完善农业科技体系。用工业化的理念创办现代农业园区,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结合当地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化的农业园区。

专栏20:现代特色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

  六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蕉柑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花卉生产基地、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优质畜禽生产基地。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普宁市无公害青梅生产基地,惠来县无公害荔枝生产基地,揭东县无公害龙眼生产基地,普宁市、揭西县无公害柑桔生产基地,普宁市、揭西县无公害青榄基地,普宁市、揭东县、揭西县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普宁市、揭东县、揭西县、惠来县无公害畜禽饲养基地,各县(市、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普宁市、揭东县、揭西县、惠来县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

  农业园区: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市农科中心和普宁二个功能区)和7家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扶持柑桔、茶叶、花卉、瘦肉型猪、对虾、鲍鱼、青蟹等优势产业发展,至2015年全市建设12个农业现代园区。

第四章 推进农业产业化


  围绕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支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到2015年,全市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加工型、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3家企业进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行列;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0个,覆盖全市25 %以上的行政村。加强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组织企业参加名优农产品展销会和交易会,发挥农产品流通企业的作用,大力推进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组织农民供销队伍,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五章 着力推进扶贫开发


  进一步完善扶贫工作机制,突出产业扶贫和技能扶贫,增强“造血”能力,到2012年完成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目标,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建立协调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涉农专项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推进开展村级互助金和小额贷款试点。坚持和完善“扶贫济困日”等活动。加大对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移民村的扶持力度。

第九篇 拓展对外开放领域 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把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第一章 扩大开放与合作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形成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重点、其它筹融资方式为补充的多元化利用外资格局。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把引进外资与调整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外资投向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充分发挥我市毗邻港澳台和旅外侨胞、外出乡贤众多等优势,积极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合作,鼓励和支持我市优势企业对外投资,开拓市场;加快向招商选资、招才引技并重转变,积极吸引域外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落户。大力引进电力能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方面重大项目,特别是坚持招大选优,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上市公司和大型国有企业,确保每年引进项目投资额超1500亿元。

第二章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千方百计拓展东盟、中东、南美、非洲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促进加工贸易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劳动密集融合型转变,从受托加工向自主经营、自主开发转变,从一般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配套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在扩大货物贸易的同时,积极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扩大服务出口。调整和优化外贸出口经营主体结构,壮大外贸经营主体,鼓励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建立和完善外贸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应对各类国际贸易摩擦,发挥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作用,加强行业自律,遏制低价倾销行为,防止恶性竞争。

第三章 提升口岸开放水平


  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揭阳港神泉港区、揭阳潮汕机场口岸监管服务设施建设;做好揭阳港惠来沿海港区靖海作业区、资深作业区、前詹作业区、南海作业区及榕江内河港区水域对外开放和揭阳潮汕机场航空口岸申报工作,推动揭阳港口、陆空口岸全面对外开放。改善口岸查验监管环境,提高口岸通关能力;继续推动“大通关”建设,完善口岸电子平台,加快口岸查验监管模式的改革创新,优化通关流程,提升查验电子化、自动化程度,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第四章 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积极参与海西区、东盟、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承接国际、港澳台的产业、资金、技术、市场份额的转移,争取尽快设立揭阳对台经济合作试验区,加快发展和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强经贸交流合作。加强与汕头、潮州和汕尾等周边城市的区域协调,推进粤东地区产业求同式协作、差异化竞争。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合作交流,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珠三角优势产业的配套产业;同时借助珠三角地区对粤东地区的挂钩帮扶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有序转移。利用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和港口优势,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打造连接海西区与珠三角地区之间的海陆空交通枢纽,实现资源互通,联动发展。

第十篇 深化改革 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制以及市场培育等重点领域改革,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第一章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机构改革和事权财权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制度建设、规划导向、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和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上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富县强镇改革,理顺各级政府间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扩大县镇政府管理权限,增强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清理、取消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大力推动审批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加大监督力度,加强电子纪检监察综合平台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实行政务公开,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实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健全公务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第二章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积极实施富民计划,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建立健全包括各类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和广大农民在内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劳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共同参与的分配制度。合理调节收入差距,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探索最低工资标准与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挂钩的长效机制。

第三章 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依法治税管费机制,加强税收征管,公平税负,坚决实行收支两条线。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全面实施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理顺市与县(市、区)、县与镇(乡、街道)财政分权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调动基层税费征管的积极性。健全财政、审计监督制度,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四章 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登记备案制,及时发布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投资信息和市场准入标准,引导企业投资。依法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逐步推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等新型投融资方式。放宽民营资本准入门槛,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对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的投资,缓解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缺口。

第五章 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


专栏21 :鼓励民间投资重点领域

  1、公路、水运、通用航空、农田水利、能源、电信、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2、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城市园林绿化、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市政公用事业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

  3、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医疗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文化、广播影视、旅游和体育产业等社会事业领域。

  4、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信用担保公司、区域保险公司等金融服务领域。

  5、连锁经营、批发零售、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等商贸流通领域。

  6、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生物、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