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强化集约建设
科学规划开发区及周边区域土地资源,合理确定产业园区及配套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规模。提高项目入区标准,调整和优化经济开发区用地结构,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发挥土地最大效益。加强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使用调整的结合,逐步淘汰占地多、效益差的项目,对单位用地产出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项目,有序引导其向区外发展。坚决收回闲置土地。鼓励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鼓励通过发展多层标准厂房、企业零增地技改等方式,提高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率。制定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办法,对规模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经济发展好的开发区,依据《
城乡规划法》和经批准的城乡规划,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扩区和调整区位。建立健全土地利用和土地规划实施的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开发区土地利用考核力度,创建一批集约用地示范园区。
五、推动科技创新
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创新主体建设,优化创新环境,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支持开发区设立研发中心,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支持开发区创建一批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开放型、先进性和共享性的技术支持服务。支持开发区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支持开展跨国研发,利用境外智力资源,在目标市场设立研发中心。注重发挥外资技术溢出效应,鼓励企业加强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合作,吸引最新科技成果在开发区转化。鼓励开发区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全省经济开发区建设一批创新型园区。
六、促进生态发展
落实环保优先方针,确保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强化生态环保综合管理,加强环境保护规划与承载能力评估,鼓励开发区开展区域环境管理标准化认证工作。鼓励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化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加强产业间、企业间循环链建设,推动生产流程再造。制定完善各级、各类开发区环保和生态标准,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积极开展国际生态环保合作,引导产业结构向低碳方向发展。
七、提升开放水平
完善内外联动、相互促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多渠道搭建对外招商引资平台,建立常态化招商机制,积极吸引国际资本和优质资源向经济开发区集聚。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对接,加快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战略投资项目。支持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积极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鼓励企业自创品牌和多方式并购或租用国际知名品牌。支持企业在目标市场设立研发中心,建立境外自主营销渠道。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培育一批机电、轻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化工、医药等出口产品转型升级基地,打造一批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基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推动建材、装备制造、轻工、纺织服装、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投资办厂,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境外品牌收购、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鼓励开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跨境、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增强开发区的国际竞争力。
八、加强考核评价
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的统计体系,加强统计工作指导,健全统计指标体系,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完善开发区综合评价考核体系,逐步将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结构、投资效益、生态环保、GDP增长与能耗关系、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比、保障民生等指标纳入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范畴;提高生态环保及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环境、集约节约等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实行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将开发区升级、扩区和考核评价紧密结合,加强开发区升级和扩区的事前审核、过程跟踪、事后评估与管理。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对年度考核后三位的通报警示,对连续两年后两位的兼并整合。
九、强化人才支撑
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结合《山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研究制定开发区人才发展战略与规划。完善经济开发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加大对开发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力度。引导开发区树立人才优先理念,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支持开发区企业采取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着力打造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园区。
十、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综合配套、联建共享,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和利用效率。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改善营商环境。完善投资服务机构,扩展延伸服务领域,强化各类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积极营造国际仿真环境,加快建立资本、产权、技术、劳务等要素市场,完善涉外医疗、教育、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增强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
山东省机电产品进出口
“十二五”规划
目录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机电产品进出口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时期面临形势的基本判断
(二)指导思想
(三)发展目标
三、“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发展领域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大力推动自主创新
(二)加快建设出口基地
(三)强化国际市场开拓
(四)扩大技术设备进口
(五)完善政策促进体系
(六)建立产业联系机制
(七)加强部门协调合作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机电产品进出口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及特点,在全面总结“十一五”经验基础上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推动机电产品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对于引领全省对外贸易发展、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提高进出口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的5年,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国内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也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全省商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指导广大企业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推动全省机电产品进出口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贡献度显著提高。2010年,全省机电产品进出口完成725亿美元,是“十五”末的3倍,5年间年均增长25%。其中,机电产品进口274亿美元,是“十五”末的2.7倍,年均增长21.8%;机电产品出口451亿美元,是“十五”末的3.3倍,年均增长27%。伴随总量的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在全省对外贸易中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5年间,机电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由29.4%提高到43.2%,提高13.8个百分点;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由37.2%提高到44.9%;在全国的位次由第8位上升至第5位。
――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明显提升。5年间,全省机电产品进出口种类由1700多种增加到2200多种,其中进出口过亿美元的商品达到85种,较“十五”末增加64种。计算机及通讯产品、电子技术产品等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猛,2010年出口153亿美元,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34%,较5年前提高18个百分点。汽车、船舶、成套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出口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汽车及零部件出口35亿美元,其中整车出口覆盖了轿车、客车、载重车、特种车、低速货车等各类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零部件出口占到全国的1/10;船舶出口35亿美元,出口规模5年间增长13倍,形成了规模化、大吨位、多种类的船舶建造和出口格局;成套设备出口23.7亿美元,大型锻压机床、发电设备、石油装备、冶金设备、制冷设备等成套设备出口规模和水平明显提升,部分产品打入欧美等高端市场。
――企业队伍持续壮大,出口实力显著增强。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具备出口实绩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数量达10064家,较“十五末”增加4744家,其中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48家,较“十五”末增加29家;出口过千万美元企业451家,较“十五”末增加259家。出口企业的年平均出口规模由5年前的255万美元提高到448万美元,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多元化进程加快,市场布局更趋合理。2010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覆盖到20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到49个,对欧洲、北美等远洋主要市场出口份额由“十五”末的38.7%提高到42.7%,对非洲、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出口快速增长,市场布局进一步优化。
二、“十二五”时期机电产品进出口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时期面临形势的基本判断
“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仍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变革和调整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扩大机电产品进出口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从有利因素看,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将推动世界经济继续增长;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在短期内难以出现转折性变化,将有利于我国继续保持现有的产业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各国积极寻求振兴经济的新途径和新引擎,将加快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步伐;低碳经济、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我国带来新机遇;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稳定,将为进出口稳步增长提供有力保障;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将推动国内投资和消费持续增长,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释放巨大需求潜力,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为进一步推动进出口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机电产业本身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以及我省较完备的产业基础,决定了机电产品进出口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引领全省对外贸易的发展。
从不利因素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市场需求不振将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全球经济失衡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增添了对外贸易的不确定因素;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形势发展难以预测;发达国家的“产业回归”,将使制造业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减缓我国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势头;国内土地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增大,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进一步加大;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人民币不断升值,削弱了机电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对扩大出口带来现实压力;现行机电产品进出口的政策促进体系,尚缺乏对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的系统性支持,缺乏对企业研发、生产、出口的全过程扶持。
科学预判“十二五”时期的形势,牢牢把握各方面有利条件,明确发展目标,抢抓发展机遇,突出发展重点,完全可以实现全省机电产品进出口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快速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机电产品进出口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强化出口基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扎实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扩大先进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实现进出口协调快速发展。
(三)发展目标
规模比重不断扩大。到2015年,全省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力争达到1500亿美元,年均增长16%左右。其中出口达到1000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比重达到50%,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到7%以上。
产品结构更加优化。到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超过40%;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比重超过20%;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达到30%。
市场格局日趋多元。进一步巩固北美、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市场出口份额,大力开拓南美、非洲、中东、中亚等新兴市场,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展工程承包,推动海外建厂设点和现代营销网络建设,形成市场分布更加广泛的多元化格局。
出口队伍继续壮大。到2015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企业数量达到12000家以上,其中,年出口规模100亿美元以上企业1家,年出口规模10亿美元以上企业10家,年出口规模1亿美元以上企业100家,年出口规模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1000家。
三、“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发展领域
“十二五”时期,扩大机电产品进出口,要结合全省机电产业结构调整振兴,依托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一批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电子信息。依托烟台、青岛、威海等市各类电子信息产品工业园区,加快建设信息产品和通讯产品出口基地。努力扩大中小型计算机、便携式电脑、服务器、路由器等信息产品出口,带动打印机、复印机等计算机外围设备出口;扩大手机、数字传真机等通讯产品出口,加快发展无线接入系统、无线移动基站、光通讯配套设备出口;加快集成电路、微电子组件等核心电子元器件的开发制造;积极发展软件出口。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达到300亿美元。
汽车及零部件。继续抓好烟台、青岛、济南、潍坊等市汽车零部件聚集区建设,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进一步扩大各类载重车、客车、轿车、特种车、低速货车等整车出口,加快研发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推动新能源汽车出口;努力提高发动机、变速箱、转向系统、电子控制装置等高技术含量关键部件出口比重,加快实现我省汽车零部件出口由机械类产品为主向机电一体化、电子类产品为主的转变。到2015年,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达120亿美元以上。
船舶。依托青岛、烟台、威海三大船舶出口基地,以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本地配套装船率、发展现代造船为方向,重点发展货运船舶(集装箱船、油轮、散货船等)、客运船舶(以大型客滚船和豪华邮轮为主)、海洋工程装备、中高档游艇四大类产品出口,把船舶打造成为全省出口结构优化的标志性产品。到2015年,船舶出口达到100亿美元以上。
重大装备及成套设备。发挥我省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体系完备的优势,依托济南、青岛、东营、潍坊等市,加快建设重大装备和成套设备出口基地。结合对外工程承包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扩大发电设备、石油装备、制冷设备、纺织设备、冶金设备、城市给排水系统等成套设备出口规模,提升轨道交通车辆、大型机床等重大装备出口竞争力。到2015年,重大装备和成套设备出口达到80亿美元。
工程机械。依托济宁、临沂、烟台、潍坊等市,发展工程机械出口基地。进一步扩大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叉车等装卸机械出口规模,加快发展路面机械、起重机械、建筑机械、矿山机械、电梯、港口设备等各类工程机械出口。到2015年,工程机械出口达到50亿美元以上。
家用电器及消费类电子。依托青岛、济南等市,加快建设体系完善、配套齐全的家电出口基地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基地,不断丰富完善家用电器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口种类,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到2015年,家用电器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达到60亿美元。
电工电气。依托济南、淄博、泰安、威海等地,积极培育电工电气出口基地。积极扩大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变压器、控制器、电线电缆等输变电类产品出口;大力发展伺服电机、开关磁阻电机、大型特种电机等高新技术电机类产品出口;加快开发新光源、智能照明等照明产品,扩大出口规模。到2015年,电工电气产品出口达到90亿美元。
农业机械。发挥我省农机行业传统优势,依托潍坊、临沂等市建设农业机械出口基地。加快推进农机产品更新换代,提升拖拉机、收割机、柴油机、割草机、喷雾机、粮食加工机械及各类农机具出口规模。到2015年,农业机械出口达到15亿美元。
机械基础件和五金工具。依托烟台、威海、淄博、临沂、聊城、济宁等市,建设阀门、模具、轴承、机床附件等机械基础件出口基地和五金工具出口基地。广泛应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各类机械基础件和五金工具类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改进外观和包装质量,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出口效益。到2015年,机械基础件和五金工具产品出口达到100亿美元。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引导出口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贸相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通过国际合作、跨国并购等方式,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跟踪掌握机电行业最新前沿技术。鼓励外资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把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等环节引进来,实现由简单加工制造向产业链条高端延伸。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大自主品牌的宣传培育,鼓励企业到海外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增加出口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含量。
(二)加快建设出口基地。以县域经济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配套协作为纽带,建设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船舶等十大行业出口基地,发展出口产业集群,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强化出口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技术中心和产品实验室转型升级为行业技术中心和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为基地内出口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测、认证等服务。
(三)强化国际市场开拓。继续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推动市场格局从传统市场为主向多元化市场转变。加快实现市场开拓与对外投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推动有实力、有比较优势的机电企业到具备发展潜力的国外市场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售后服务网络,扩大海外生产规模,提高“销地产”比重,实施国际化经营。积极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带动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
(四)扩大技术设备进口。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协调发展。提高进口对技术进步贡献度,积极落实国家促进进口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出口效益。优化进口结构,积极提高生产型企业进口和一般贸易方式进口比重,提高战略型新兴产业和传统装备制造业进口比重。
(五)完善政策促进体系。进一步明确机电产品进出口在全省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设立省级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全省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和各类市场开拓活动。积极利用国家421专项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加大对机电产品进出口企业的融资信贷支持。积极推进出口退税、外汇管理、进出口检验、便捷通关等便利措施,为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六)建立产业联系机制。以出口基地和重点企业为核心,建立全省机电产品进出口产业联系机制,贴近企业,服务企业,及时掌握各项进出口政策在企业落实执行情况,把握好机电产品进出口动态,增强工作针对性、指导性。
(七)加强部门协调合作。积极争取各部门对机电产品进出口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定期通报工作信息,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协作,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推动机电产品进出口营造良好环境。
山东省机电产品进出口
“十二五”规划
目录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机电产品进出口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时期面临形势的基本判断
(二)指导思想
(三)发展目标
三、“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发展领域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大力推动自主创新
(二)加快建设出口基地
(三)强化国际市场开拓
(四)扩大技术设备进口
(五)完善政策促进体系
(六)建立产业联系机制
(七)加强部门协调合作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机电产品进出口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及特点,在全面总结“十一五”经验基础上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推动机电产品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对于引领全省对外贸易发展、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提高进出口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的5年,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国内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也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全省商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指导广大企业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推动全省机电产品进出口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贡献度显著提高。2010年,全省机电产品进出口完成725亿美元,是“十五”末的3倍,5年间年均增长25%。其中,机电产品进口274亿美元,是“十五”末的2.7倍,年均增长21.8%;机电产品出口451亿美元,是“十五”末的3.3倍,年均增长27%。伴随总量的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在全省对外贸易中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5年间,机电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由29.4%提高到43.2%,提高13.8个百分点;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由37.2%提高到44.9%;在全国的位次由第8位上升至第5位。
――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明显提升。5年间,全省机电产品进出口种类由1700多种增加到2200多种,其中进出口过亿美元的商品达到85种,较“十五”末增加64种。计算机及通讯产品、电子技术产品等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猛,2010年出口153亿美元,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34%,较5年前提高18个百分点。汽车、船舶、成套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出口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汽车及零部件出口35亿美元,其中整车出口覆盖了轿车、客车、载重车、特种车、低速货车等各类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零部件出口占到全国的1/10;船舶出口35亿美元,出口规模5年间增长13倍,形成了规模化、大吨位、多种类的船舶建造和出口格局;成套设备出口23.7亿美元,大型锻压机床、发电设备、石油装备、冶金设备、制冷设备等成套设备出口规模和水平明显提升,部分产品打入欧美等高端市场。
――企业队伍持续壮大,出口实力显著增强。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具备出口实绩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数量达10064家,较“十五末”增加4744家,其中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48家,较“十五”末增加29家;出口过千万美元企业451家,较“十五”末增加259家。出口企业的年平均出口规模由5年前的255万美元提高到448万美元,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多元化进程加快,市场布局更趋合理。2010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覆盖到20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到49个,对欧洲、北美等远洋主要市场出口份额由“十五”末的38.7%提高到42.7%,对非洲、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出口快速增长,市场布局进一步优化。
二、“十二五”时期机电产品进出口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时期面临形势的基本判断
“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仍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变革和调整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扩大机电产品进出口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从有利因素看,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将推动世界经济继续增长;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在短期内难以出现转折性变化,将有利于我国继续保持现有的产业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各国积极寻求振兴经济的新途径和新引擎,将加快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步伐;低碳经济、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我国带来新机遇;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稳定,将为进出口稳步增长提供有力保障;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将推动国内投资和消费持续增长,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释放巨大需求潜力,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为进一步推动进出口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机电产业本身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以及我省较完备的产业基础,决定了机电产品进出口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引领全省对外贸易的发展。
从不利因素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市场需求不振将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全球经济失衡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增添了对外贸易的不确定因素;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形势发展难以预测;发达国家的“产业回归”,将使制造业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减缓我国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势头;国内土地资源能源环境压力增大,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进一步加大;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人民币不断升值,削弱了机电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对扩大出口带来现实压力;现行机电产品进出口的政策促进体系,尚缺乏对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的系统性支持,缺乏对企业研发、生产、出口的全过程扶持。
科学预判“十二五”时期的形势,牢牢把握各方面有利条件,明确发展目标,抢抓发展机遇,突出发展重点,完全可以实现全省机电产品进出口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快速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机电产品进出口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强化出口基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扎实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扩大先进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实现进出口协调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