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商务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商务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3)海关特殊监管区以优化功能转型升级为主要目标。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政策、管理上的特有优势和在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中的重要载体作用,着力推动功能拓展、优化布局、转型升级,放大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功能效应,着力构建以保税港区为龙头,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为枢纽,保税仓库、监管仓库为网点,覆盖全省互联互通的虚拟保税物流体系,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符合条件的地方申请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争取新设1家保税港区,3家综合保税区、3家保税物流中心。在全省规划布局建设一批“无水港”。积极推进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区域、政策和监管资源整合,加快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区港联动政策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特殊监管区功能,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综合型园区发展。完善特殊监管区的配套条件,引导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推动青岛、烟台保税港区二期建设,支持保税港区依托港口和区域功能优势,争取国家在海关监管、航运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突出先行先试,开展自由贸易港区政策试点,着力把保税港区打造成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国家重要的大宗原材料交易及价格形成中心和高技术产业中心,成为助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强大引擎,提升我省乃至沿黄流域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辐射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第四章 发展重点

  一、区域发展重点
  按照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鲁南经济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要求,坚持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引导优势资源要素向开发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按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两个增长极”的要求,充分发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63家经济开发区(其中国家级12家)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作用,进一步增强开放承载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把开发区作为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推动一批高科技、外向型、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开发区落户发展。重点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水平,以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的开发区为骨干,加快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提高开发区载体集聚功能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现代渔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海洋运输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推动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全国最重要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
  (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黄河三角洲6市19县的27家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集聚区。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为引领,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引导盐化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效生态产业资源聚集发展,建设若干个全国性制造中心和现代化的循环经济型产业基地,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规模效益显著,资源利用高效,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效生态产业园区;加强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加快发展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生态环保产业;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滨海生态旅游业等现代海洋服务业,培育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极。
  (三)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规划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高标准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造就高端产业集聚化发展、园区化布局的态势。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聚集优质资源和高端产业的优势,加快引进外资高新技术产业龙头项目,吸引国外研发机构投资,积极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推动大企业集团和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开展战略合作,着力培育一批拥有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优先发展计算机、通信、信息家电、数字化装备、集成电路与软件、光电子与太阳能光伏、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及制品、特种车辆及配套产品、新能源及生物质能、重大新药创制及技术装备等10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包括交通运输装备、数控机床、行业专用设备、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设备等5大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等6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影响带动较强的高端产业基地。
  (四)鲁南经济带。依托鲁南经济带5市的46家经济开发区,发挥资源、区位等优势,培植精细化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建材、现代物流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临港产业集聚区,积极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集中培育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把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五)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开发区为重点,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教育科研、金融服务、高新技术、服务外包等产业优势,辐射带动周边。
  二、产业发展重点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要求,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产业集群化、基地化发展为方向,着力推动优势产业由大变强,着力扶持新兴产业由小变大,着力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推动开发区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形成区域特色突出、功能定位明确、协作配套完善的高端高质高效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主导产业集群。坚持高端引领,立足优势领域,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围绕核心企业,强化关联配套,拉长产业链条,突出抓好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及家电、船舶、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纺织服装、轻工建材、食品和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开发、生物制药、保税物流、服务外包等一批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增强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达到100个,500亿以上30个,1000亿以上10个。业务总收入500亿元以上开发区达到50个,其中1000亿元以上重点开发区10个。
  (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经济开发区设立新兴产业研发、设计、创业和孵化中心。积极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项目在经济开发区投资布局。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规划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引导技术、人才、资金和重大项目向产业基地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1、太阳能产业。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的政策机遇,以德州、济宁、淄博、东营、潍坊、威海等开发区为主体,积极培育太阳能骨干企业,重点支持皇明集团、亿家能公司,发展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太阳能产业集群,打造中国太阳谷产业基地。支持力诺集团、淄博金晶集团、潍坊孚日公司、东营光伏太阳能公司、威海中玻等重点企业大力研制光伏产业的高端产品,发展特色太阳能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光伏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
  2、风电、核电产业。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和完善的配套体系,以烟台、威海、东营、潍坊和滨州等市开发区为重点,加快发展高端风电装备制造业。支持开发区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先进的风电设备制造技术,并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风电制造业水平。鼓励淄博、枣庄、济宁、泰安、莱芜、滨州等市开发区加快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在海阳、荣成等开发区推进建设核电机组,加强系统设计和设备研发制造,努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装备品牌,建设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打造全国重要的核电设备制造基地。
  3、新能源汽车产业。发挥济南、聊城、泰安、临沂等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以中通客车、时风集团、齐鲁客车、烟台中上客车等骨干企业为依托,以节能、环保和车辆安全技术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集中力量推进电动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加速汽车传统技术的更新改造,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加大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与示范,培育一批整车和配套产业的自主化品牌,积极建设新能源汽车基地。
  4、新材料产业。支持和引导优势资源向新材料产业聚集,以东岳集团、烟台氨纶、烟台万华、威高集团、泰山玻纤、金晶玻璃、晶华集团、淄博皇冠集团、临沂华盛集团、如意集团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在济南、淄博、莱芜、泰安、烟台、威海、济宁、临沂等市开发区加快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培育聚氨酯、有机氟、有机硅3个新材料产业基地,着力打造陶瓷新材料、高性能纤维、服装纺织新材料等特色新材料产业聚集区。
  5、新信息产业。依托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开发区,以浪潮电子、海信、海尔、中创软件、东方电子、富士康、LG手机、三星电子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产生的新信息产业,突破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显示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传感器与RFID(无线射频识别)、软件等关键技术,促进智能网络化电子产品、移动消费电子产品、数字音视频设备等新信息产品发展。构建以平板显示为核心的数字电视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信息企业和产业基地。积极推进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及其产业化发展, 加快引进省外优势企业以及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培育企业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重点打造RFID、传感器、集成电路和物联网服务产业等园区。推动特色化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开发区建立不同内容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智能园区。
  6、生物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质能、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领域为重点,在全省开发区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集群优势突出的生物产业基地。以齐鲁制药、鲁南制药、鲁抗医药、元隆生物、烟台麦得津、福瑞达、泰邦生物、青岛黄海、东阿阿胶、烟台绿叶、绿都生物等制药企业为骨干,加强生物技术药物创新研究,促进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发挥我省秸秆等生物质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济宁、临沂、枣庄、德州、聊城、滨州、潍坊等市的开发区,建设一批生物质能电站,积极鼓励建设生物质能热电联产机组。
  7、节能环保产业。抓住国家鼓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机遇,发挥开发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强技术创新,加快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重点研发推广一批节能节水、环保、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装备,培育一批节能环保服务产业。支持潍坊滨海海洋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鲁北生态工业园、烟台再生资源加工示范区、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等园区加快发展。以实施大项目为抓手,在项目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鼓励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兼并重组,尽快建立起产业带动效应大、辐射作用强的大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基地的竞争优势,重点打造泰安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淄博节能机电产品制造基地、潍坊节能建筑机械制造基地等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二)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优化制造业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优先发展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推动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集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端产业集群。
  1、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依托济南、青岛、烟台、泰安、聊城、潍坊、日照、荣成、文登、高唐、诸城等重点开发区,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强化自主创新,培养自主品牌,拉长产业链,形成汽车产业新的竞争优势,培育8-10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形成一批聚集先进零部件配套企业的汽车工业园区,实现产业组织结构向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转变。争取到2015年,形成以重汽、吉利济南基地、青年汽车济南基地为龙头的济南产业集群,以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上海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为龙头的青岛产业集群,以上海通用东岳、北奔重汽烟台客车公司、烟台舒驰为龙头的烟台产业集群,以山东凯马、北汽福田潍坊汽车厂为龙头的潍坊产业集群,以山东时风、中通客车为龙头的聊城产业集群,以山东五征、威亚发动机为龙头的日照产业集群以及淄博产业集群和威海产业集群等8大汽车产业集群。打造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泰安、威海、莱芜、滨州、济宁等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和出口基地。
  2、装备制造业。发挥开发区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提高核心零部件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打造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积极依托济南、威海、德州、滨州、滕州等开发区,壮大鲁南机床、威海华东数控、山东威达重工等企业集团,打造一批机床工具特色产业集群。依托潍坊、济宁、临沂、德州、泰安等开发区,以山东工程机械集团、临工集团、福田雷沃重工、泰安工程、德州工程等骨干企业为龙头,打造工程建筑机械产业集群。重点支持山东时风集团、五征集团、山拖农机、常林集团等企业快速发展,打造农机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青岛纺织机械专用设备基地建设,支持即墨开发区青岛捷能集团、泰山电力、泰开电气、邹平齐星铁塔等企业加快建设,打造电工电器产业集群。以烟台、蓬莱、龙口等开发区为龙头,重点建设海洋石油工程机械制造基地。依托东营、滨州等市重点开发区,以胜利高原、山东科瑞、万达集团、山东墨龙等优势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打造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
  3、船舶工业。抓住国际造船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推进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加快船舶配套业发展,加快建设青岛、烟台、威海3个船舶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即墨市、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蓬莱市、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荣成市6个船舶工业聚集区,培育三星造船、大宇造船、中船重工、北船重工等一批重点造船企业和大企业集团。重点发展荣成船舶配套、青岛船舶修造与海洋工程装备、烟台海洋工程与造船、济宁内河造船产业集群,提高船舶工业的产业集中度。
  4、化工产业。依托青岛、烟台、威海、荣成、广饶等开发区轮胎生产企业聚集优势,发挥三角、玲珑、成山、双星、赛轮等中国名牌带动作用,综合运用现有人才、科技、装备制造等力量,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打造具有全球较强影响力的轮胎产业基地。依托聊城、临沂、德州、枣庄、济宁等开发区,发挥华鲁恒升、鲁西化工、施可丰、金正大等化肥龙头企业优势,建设一批化肥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临沭开发区新型肥料产业集群。以枣庄、济宁、菏泽开发区为重点,以兖矿集团、滕州辰龙能源集团、新能凤凰(滕州)能源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为依托,打造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5、有色金属产业。以东营、邹平、龙口、阳谷祥光开发区、茌平工业园为依托,以山东天圆铜业、魏桥铝业、南山铝业、阳谷祥光铜业、信发铝业等大企业为龙头,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大、拉动作用强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一批有色金属产业集群。
  6、轻工业。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重点轻工企业。依托重点开发区,支持青岛海尔、青岛澳柯玛、淄博多星、山东九阳、莱州宏泰、德州中大、招远康泰等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推进兼并重组,培植规模实力,建立形成青岛、烟台、济南、淄博、德州等各具特色的家电产业集群。以晨鸣纸业、华泰集团、太阳纸业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发展壮大一批造纸产业集群。以山东九发、菱花味精、莱阳鲁花、诸城外贸、金锣、得利斯、龙大、烟台喜旺、西王集团、青岛新大洋、裕鲁、汇源、中鲁等龙头企业为骨干,加快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食品工业向规模化、优质化、营养化、保健化方向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以文登威力工具集团、龙口新达工具有限公司、济南玫德铸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五金制品基地和乐陵泰山体育产业集团为龙头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以潍坊、淄博、聊城、泰安等市开发区为重点,培育一批塑料产业集群。以威海金猴鞋业、青岛孚德鞋业、双星集团、青岛亨达集团有限公司、文登制革厂、沂源制革厂等企业为骨干,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建立完整产业链,打造一批鞋业(皮件)产业集群。
  7、建筑材料工业。依托重点开发区,以市场为导向,支持优势企业发展,打造特色建材产业集群。以泰山玻纤、金晶集团、德州晶华、威海蓝星、中联水泥、泰山石膏等一批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优质水泥、优质浮法玻璃和中高档建筑卫生陶瓷,大力发展各种轻质、高强、低能耗的新型建筑材料,特别是新型墙体材料和化学建材,大力发展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物材料。推动淄博、青岛、威海、德州等地开发区玻璃企业实现强强联合,组建大型玻璃企业集团,发挥整体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快滕州开发区现代玻璃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快淄博、临沂建筑陶瓷工业基地和潍坊卫生陶瓷工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泰山复合材料产业园、德州玻璃钢产业基地,大力培育莱州、平邑、五莲等石材产业集群。
  8、纺织服装业。发挥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优势,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依托开发区,重点培育滨州、文登、高密、蓬莱家纺产业集群、淄博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促其做大做强。以滨州魏桥、宏诚家纺、德棉股份、如意科技、泰安岱银、枣庄万泰、临沂新光等重点棉纺织企业为骨干,加快培育中西部地区棉纺织产业集群(基地),加快夏津、陵县、昌邑、临清、冠县、郓城、利津、费县等棉纺印染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形成规模优势。重点打造青岛、烟台、淄博、潍坊服装制造业基地。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规律,开辟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新要求,重点发展商贸服务、健康服务、医疗服务、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产业、3G网络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软件园、创意产业园和服务外包基地。
  1、现代物流业。统筹规划,新建、整合提升开发区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完善物流服务体系,引导区内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平台共享共用,建立一批服务于产业集群的集成化、专业化、一体化的物流园区和中心。国家级、省级、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开发区,重点建设一批集储存、货运、加工、商贸、货代、信息与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区位优势,规划建设一批港口、航空等特色物流园区;依托产业集群优势,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煤炭、建材、冶金、石化、汽车和零部件、医药、农副产品等行业物流园区。大力发展临港现代服务业。依托东营、滨州、潍坊、莱州4大临港产业区,加快发展临港物流业,形成面向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物流中心。以青岛为核心,以日照、烟台、威海、潍坊等市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外向型物流和辐射型物流,完善国际陆海联运口岸设施,推进国际整车物流发展,加快推进港口物流多式联运,实施区区联动、区港联动,努力实现物流链无缝对接,把以青岛港为龙头的山东半岛港口群打造成东北亚物流枢纽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2、服务外包产业。发挥济南、青岛两市开发区优势,构建和完善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机制和环境,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完善人才支撑体系,积极引进培育骨干企业,培育成长型外包企业,鼓励外商投资服务外包产业,重点突破,率先发展,加快形成骨干型服务外包企业群,建设国内一流的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区。积极推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泰安、济宁、东营、日照等市开发区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和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去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和接单中心,并购海外优质IT服务企业。
  (四)积极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发挥海洋资源优势,依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开发区,加快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重点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能源矿产、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集群。  
  1、海洋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水养殖优质种苗等系列产品。以兰太药业、海尔药业、明月海藻、双鲸药业、国风药业、荣昌制药、大振、阿波罗、达因海洋生物药业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海洋生物制药、基因工程药物、化学合成药的开发和产业化步伐。争取把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重点开发区建成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科技与产业基地。
  2、海洋装备制造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速推进装备自主化、高端化、集成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把青岛、烟台开发区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把东营、潍坊、威海、日照、滨州等市的开发区打造成特色鲜明的专业性现代海洋装备及配套制造业基地。   
  3、海洋化工产业。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加快兼并重组,引导海洋化工聚集发展。重点打造沿海化工和海洋化工产业园区,形成石油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带。依托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滨州、东营等开发区,利用现有石化产业基础,整合区域内化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打造沿海化工和海洋化工产业聚集区。发挥潍坊、东营、滨州开发区原盐资源优势,形成盐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聚集区。加快建设新型油田化学品、盐化工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最重要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加快青岛开发区乙烯和原油加工项目建设,发挥大炼油-大乙烯聚集效应,吸引相关企业聚集青岛,拉长产业链条,发展石化后加工产业,培育壮大青岛石化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石油化工基地。积极发展海水化学新材料产业,重点开发生产海洋无机功能材料、海水淡化新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等新产品,加快建设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开发区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
  4、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发挥海洋水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进国内外产业资本,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在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潍坊、东营、滨州等市的开发区建设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建设一批全国重要的冷链物流基地,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品价格形成中心、水产品物流中心和国际重要的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重点培育以荣成好当家、泰祥、赤山集团、山东俚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烟台开发区联发水产为龙头企业的海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打造国际一流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5、海洋能源矿产业。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海洋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等海洋能发电技术的研究,在青岛、烟台、潍坊、东营、威海、日照、等开发区建设一批海洋能源利用示范项目。加强与央企战略合作,规划建设国家重要的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和加工基地。
  6、海洋工程建筑业。依托开发区重点企业,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推进实施海上钻井平台、跨海桥隧、深水航道、海底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等重大海洋工程;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把青岛、日照、烟台等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
  7、海洋第三产业。重点建设青岛、日照、烟台、威海四大临港物流中心,积极推进东营、潍坊、滨州、莱州等临港物流园区建设,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突出海洋特色,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文化和体育产业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协作和股权合作,着力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信息、创意设计、中介服务等涉海商务服务业,为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有力支撑。

第五章 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对开发区发展的领导,把经济开发区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落实目标责任制。将经济开发区发展纳入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加大外贸、外资、外经考核权重。加强对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协调,把经济开发区发展纳入当地“十二五”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相统一的规划体系。
  二、加大政策扶持
  在财政、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加大对开发区的政策支持。把经济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予以重点支持;进一步加大财政引导资金规模,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人才引进、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专项资金要向经济开发区倾斜;进一步扩大西部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补助规模;对省内东部企业投资落户中西部省级经济开发区、投资额超过1亿元的大项目,省财政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对开发区引进重大项目予以奖励。鼓励规范发展政府融资平台。建立完善经济开发区资产运营管理机制,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经济开发区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设立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优先安排开发区建设用地指标,坚持供地量与投入产出效益、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挂钩,对用地集约的国家鼓励类投资项目优先供应土地,对列入省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指标实行“点供”。
  三、推进体制创新
  支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进行综合配套改革。选择条件成熟的开发区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精简高效的管委会管理模式,构建与国际惯例相接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一般行政区相区别的管理体制。推动出台《山东省经济开发区条例》,将开发区管理体制制度化,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同级政府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和经济管理权限。对达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审核标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比照国家级开发区赋予相应经济审批权限,并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班子配备上予以加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实施“E政府”工程,通过电子化、网络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放先导区内的保税港区开展自由贸易港区试点。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