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商务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商务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五、推动科技创新
  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创新主体建设,优化创新环境,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支持开发区设立研发中心,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支持开发区创建一批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开放型、先进性和共享性的技术支持服务。支持开发区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支持开展跨国研发,利用境外智力资源,在目标市场设立研发中心。注重发挥外资技术溢出效应,鼓励企业加强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合作,吸引最新科技成果在开发区转化。鼓励开发区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全省经济开发区建设一批创新型园区。
  六、促进生态发展
  落实环保优先方针,确保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强化生态环保综合管理,加强环境保护规划与承载能力评估,鼓励开发区开展区域环境管理标准化认证工作。鼓励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化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加强产业间、企业间循环链建设,推动生产流程再造。制定完善各级、各类开发区环保和生态标准,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积极开展国际生态环保合作,引导产业结构向低碳方向发展。
  七、提升开放水平
  完善内外联动、相互促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多渠道搭建对外招商引资平台,建立常态化招商机制,积极吸引国际资本和优质资源向经济开发区集聚。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对接,加快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战略投资项目。支持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积极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鼓励企业自创品牌和多方式并购或租用国际知名品牌。支持企业在目标市场设立研发中心,建立境外自主营销渠道。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培育一批机电、轻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化工、医药等出口产品转型升级基地,打造一批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基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推动建材、装备制造、轻工、纺织服装、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投资办厂,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境外品牌收购、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鼓励开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跨境、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增强开发区的国际竞争力。
  八、加强考核评价
  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的统计体系,加强统计工作指导,健全统计指标体系,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完善开发区综合评价考核体系,逐步将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结构、投资效益、生态环保、GDP增长与能耗关系、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比、保障民生等指标纳入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范畴;提高生态环保及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环境、集约节约等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实行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将开发区升级、扩区和考核评价紧密结合,加强开发区升级和扩区的事前审核、过程跟踪、事后评估与管理。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对年度考核后三位的通报警示,对连续两年后两位的兼并整合。
  九、强化人才支撑
  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结合《山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研究制定开发区人才发展战略与规划。完善经济开发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加大对开发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力度。引导开发区树立人才优先理念,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支持开发区企业采取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着力打造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园区。
  十、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综合配套、联建共享,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和利用效率。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改善营商环境。完善投资服务机构,扩展延伸服务领域,强化各类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积极营造国际仿真环境,加快建立资本、产权、技术、劳务等要素市场,完善涉外医疗、教育、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增强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

山东省经济开发区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发展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二、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十二五”开发区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功能定位
  四、发展目标
  第四章 发展重点
  一、区域发展重点
  二、产业发展重点
  (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积极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第五章 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政策支持
  三、推进体制创新
  四、强化集约建设
  五、推动科技创新
  六、促进生态发展
  七、提升开放水平
  八、加强考核评价
  九、强化人才支撑
  十、优化发展环境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经济开发区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引领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打造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基地,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范围:全省省级以上经济类开发区,包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
  规划基期:2011年-2015年。
  制定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提升经济开发区发展水平的意见》、《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山东省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
  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十二五”期间开发区的总体发展思路,明确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产业布局,确立产业发展主导方向,指导开发区全面提升、集约建设、科学发展。推动开发区在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好节点平台和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在转方式调结构上率先突破,在创新体制机制上率先突破,在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中率先突破,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章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发展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导下,全省经济开发区按照“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成为全省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经济实力增强。“十一五”末,全省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34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8亿元,占全省的32.7%。2010年,业务总收入超过500亿元的开发区达到25家。其中,业务总收入过1000亿元的开发区6家。全省开发区“十一五”期末就业人数580万人。开发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
  (二)产业优势凸现。“十一五”期间,开发区着力引进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初步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及家电、船舶、装备制造、化工、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和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加工、新能源、保税物流、服务外包等产业集群,开发区成为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聚集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到3623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7937.5亿元,占全省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38.5%;实现增加值4954亿元,占全省开发区工业增加值的41.2%。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博士后工作站47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1家,已成为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
  (三)开放导向明显。“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大力实施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开放水平日益提高。利用外资规模扩大,质量提升。2010年,全省经济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50.5亿美元,占全省的55%,“十一五”期间年均提高约0.8个百分点。世界500强投资项目304个,占全省的70%。富士康科技、通用汽车、三星电子、LG手机、威亚发动机、大宇造船、固铂成山轮胎等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的跨国公司大型投资项目落户开发区。开发区进出口规模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末,实现进出口总额1038.4亿美元,占全省的55%, 年均提高约2.4个百分点。全省进出口百强企业中,69家坐落在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开放带动作用显著增强。2010年,保税港区和出口加工区实现进出口281.5亿美元,增长55.9%,占全省的14.9%,占比提高1.9个百分点。开发区国际合作呈现新亮点。中德生态园落户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烟台开发区境外合作区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
  (四)发展质量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开发区加快集约建设科学发展步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打造集约节约、生态环保的新型工业化园区。到“十一五”末,开发区平均投资强度达24亿元/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创建了37家省级科学发展园区,设立了41家国别(地区)特色产业园,烟台、潍坊滨海、日照3家先后通过国家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3部委验收,成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93家开发区通过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
  (五)体制不断创新。“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坚持精简高效的管委会体制,在规划指导、开发建设、经济管理、投融资、人才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围绕打造重商、亲商、安商的投资环境,着力提高“一站式”服务水平,优化了投资环境。济宁、滨州等6市探索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青岛开发区开展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在体制、机制、创新能力、投融资体制、多区港联动等方面先行探索开发区功能创新、优势再造的途径和模式。
  (六)区域布局优化。“十一五”末,我省共有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160家,比“十五”期末增加87家。200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2008年,国务院批复设立青岛前湾保税港区,2009年,国务院批复设立烟台保税港区,两家保税港区一期均已封关运营;2010年,东营、日照、潍坊滨海、邹平、临沂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我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数达到8家,保税港区2家,出口加工区5家,省级经济开发区145家。国家级开发区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其中3家分布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全省有123个县(市、区)设有省级开发区,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布局优化、各具特色的开发区发展新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开发区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开发区整体上仍然处于成长和转型阶段,经济总量还不够大,质量效益不够理想,发展不平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不够强,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二是规划建设水平不高,多数省级开发区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规划起点不高,部分开发区功能定位不明确,主导产业不突出,集约发展水平偏低,综合承载力不能适应转方式调结构的新要求。三是产业发展层次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开发区产业结构趋于雷同,普遍存在传统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新特优和高端产业较少,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初级产品较多,产业链条不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不明显。多数开发区缺乏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外资大项目、好项目。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与工业企业相配套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四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 开发区优惠政策淡化,存在向旧体制复归的压力,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动力不足,用人机制不活,服务开发区发展的高端人才匮乏。五是开放竞争力不强,部分开发区在利用外资、进出口方面没有突破。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开发区发展质量的提升,也影响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新的形势下,应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真谋划,加快推进开发区跨越发展。

第二章 “十二五”开发区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处于危机后复苏的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发区既面临进一步集聚发展资源,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信息通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产业转移和贸易自由化等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不可阻挡;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和投资都将保持强劲势头,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会加大;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来自发达经济体的市场需求有所下降,来自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加速上升;后危机时期,新技术、新市场将形成新的投资需求,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和行业成为跨境投资新热点,全球产业转移将再趋活跃。先进制造环节、高端价值链工序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加快,跨国服务外包由传统环节向高增值领域转变。这些都将为开发区积极承接国际高端、新兴产业转移,创新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价值链高端提供新的契机。
  (二)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长期向好,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新时期发展主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综合国力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教育科技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显著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同时,国内正迈入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进入转型促发展的新时期,全面开展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促进节能减排,有利于开发区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率先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我省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为开发区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实施,为开发区跨越式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省开发区可借鉴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国内先进省市在发展区域经济方面的经验,科学开发资源,培育优势产业,优化区域发展布局,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实现新时期新跨越,为区域带动战略实施提供支撑与保障。
  (四)开发区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在审核公告面积761.5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实际管辖面积扩大到7440平方公里。同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调整形成的建设用地,为开发区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逐步健全完善,投资环境优化,项目承载力不断增强,拥有产业发展环境优势;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优化,拥有产业优势;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成为人才智力密集区域,拥有人才优势;具备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叠加、功能优化的开放大平台优势等等,这些优势为开发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面临的挑战
  (一)世界经济大调整大变革,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一是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就业不振,国内需求低迷,各国经济复苏不均衡,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新的压力。二是科技创新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关键,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试图通过低碳、绿色、生物、数字技术等新一轮科技变革与产业创新争得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竞争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三是国际产业呈现多边转移趋势,竞争激烈。一方面,鉴于中国率先在危机中恢复,吸引了国际产业向我转移;另一方面,伴随着国内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使得国内部分制造业领域向周边国家出现转移;再者,发达国家为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的局面,部分制造业投资向发达国家“回流”,对国际制造业转移产生新影响。四是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以出口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带来运行风险。
  (二)国内区域竞争加剧。珠三角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发展,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赋予了更加灵活的开放政策,新一轮开放竞争更加激烈,对我省开发区发展带来较大竞争压力。
  (三)资源与环境瓶颈制约更加突出。未来一段时期,全省开发区资源与环境的瓶颈问题将日益突出,开发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土地、水等资源需求绝对量将增加,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益,已成为开发区面临的重要任务。今后开发区的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土地开发模式、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园区建设,着力解决园区内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

第三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实施“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增创发展新优势,推动经济开发区在转方式调结构上率先突破,在创新体制机制上率先突破,在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中率先突破,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原则
  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健全制度,完善载体,夯实平台,优化环境,增强承载能力,集聚高端要素,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增创竞争优势,注重协同带动,促进科学发展。
  深化改革,先行先试。进一步完善精简高效、亲商务实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坚持先行先试,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勇于破除发展障碍,化解发展难题,努力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全球化新格局相匹配、有利于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为开发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扩大开放,内外并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定不移将扩大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新领域、新水平。抓住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机遇,实施内外并举的均衡市场战略,建立起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内在机制,形成内资与外资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平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优化配置要素资源,提高发展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技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引导和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开发区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开发区。
  绿色增长,生态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将绿色增长、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集约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着力打造绿色园区、低碳园区等生态特色园区。
  统筹兼顾,和谐发展。始终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以推进城市化为契机,以加大公共服务供给与完善社会管理为突破口,建立经济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外向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统筹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开发区。
  三、功能定位
  坚持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为主,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主,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致力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全省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高端高质高效产业的集聚区、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的示范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省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指标预期达到:
  总量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上升到55%;实际到帐外资95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上升到65%;进出口总额达到195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上升到6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上升到45%。
  结构指标: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
  效益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万元/人,区内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达到5万元/人以上,单位面积工业用地产生工业产值55亿元/平方公里。
  社会发展与环保指标:区内社保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就业800万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降至0.5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2、分类目标
  着眼于科学发展,坚持高点定位,注重科学规划建设,注重优化发展布局,注重整合要素资源,注重拓展完善功能,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类型多样、错位发展、互利共赢、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
  (1)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创新提升加快转型为主要目标。壮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队伍,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国家级开发区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产业发展高端取向,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高端环节,大力引进对产业升级支撑、引领效应明显的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世界级品牌的大企业。着力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级开发区高端产业集聚发展,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加快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优势产业,建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海洋高技术研发工程,着力吸引创新型科技人才聚集,建设以海洋科技为特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技术研发、产业化基地和人才高地。以提高海洋优势产业带动能力为重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石油化工基地。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建设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洋信息科技与产业基地。重点建设一批沿海陆地大型风电等新能源基地。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5家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打造一批国际海滨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创建5家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重点推进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德生态园建设。探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途径,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文明发展道路,成为带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为全省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2)省级开发区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速发展为主要目标。发挥省级开发区的区域资源、区位优势和在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中的重要节点和平台作用,引导区域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实施产业集群壮大工程,着力解决产业规模优势不突出、配套能力不强的问题。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加快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建设一批优质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发展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通过调整优化,着力打造一批钢铁、冶金、化工、建材等基础性原材料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一批汽车及零部件、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床、农用机械、工程机械、电工电器、行业专用设备等装备制造业集群。通过改造提升,发展壮大一批家电、纺织、造纸、食品等消费品产业集群。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工程,支持“四新一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形成规模,抢占市场。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资本、产业、人才、技术集聚优势,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创建一批服务外包基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创新型园区。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创建30家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探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建设和谐发展示范区。从区位的战略布局的角度,进行资源整合,拓展空间,突出特色,提升水平,集中力量率先突破,打造区域经济发展高地,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区,为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发展战略提供重要支撑点。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