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商务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商务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山东省商务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商务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市商务主管部门,厅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山东省商务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已经厅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实施。专项规划共九个,包括《山东省商贸流通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山东省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规划》、《山东省机电产品进出口“十二五”规划》、《山东省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山东省利用外资“十二五”规划》、《山东省国际经济合作“十二五”规划》、《山东省经济开发区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山东省人才强商“十二五”规划》。专项规划是山东省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十二五”商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进行了具体谋划与设计,是《山东省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内容的细化和延伸。

  各市商务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各专项规划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为实现“十二五”时期全省商务发展各项目标而共同努力。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

山东省商贸流通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一一年五月)

  目录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二、“十二五”面临形势
  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基本原则
  四、发展重点
  (一)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二)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三)构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
  (四)完善商业服务功能
  (五)增强流通产业竞争力
  (六)提高商贸服务层次
  (七)提升市场运行调控能力
  (八)建设诚信商务信用体系
  (九)构建安全规范的市场秩序
  五、空间布局
  (一)提升两大商贸核心区域
  (二)打造五大区域商圈
  (三)培育多个特色商贸增长极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二)创新金融支持政策
  (三)推行连锁企业统一纳税
  (四)给予用地政策支持
  (五)加强流通设施规划建设
  (六)优化流通发展环境
  (七)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促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山东省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国内贸易“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商贸流通,主要涵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列明的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租赁业、居民服务业和部分商务服务业等行业。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全省商贸流通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流通业强省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流通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的基本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抓点带面,全面推进,全省流通业呈现出产业竞争力增强、聚集度提高、发展后劲提升的良好态势。
  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212亿元,较2005年增长137.9 %,年均增长18.9%,增幅比“十一五”期间高5.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2718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销售额1493.7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47.4%和93.6%。“十一五”期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直位居全国第二位。2010年,青岛、济南、烟台、临沂、潍坊、淄博等六市零售额突破千亿元;全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6000亿元,较2005年增长112.7%。
  产业贡献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4695.2亿元,占全省GDP的11.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2.5%,分别较2005年提高2个和1.6个百分点;吸纳就业人员751.5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的11.9%,较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商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2010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企业单位数达到1.92万个,为2005年的3.7倍;全省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550个,比2005年增加174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建设改造农家店6.6万个,覆盖全省70%行政村;城市社区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家庭服务等行业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国家级、省级商业示范社区分别达到29个和190个,6个城市建成家政网络服务中心。
  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得到广泛应用。超市、便利店等业态快速发展,各类业态融合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一批流通大企业在竞争中快速崛起,流通产业聚集度明显提高。2010年,全省连锁企业门店达到1.1万个,比2005年增加4400个;连锁经营额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14.2%。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批零企业达到35家,其中5家销售额过100亿元。
  流通产业开放稳步推进。省内市场开放度进一步提高,沃尔玛、家乐福、洲际、雅高等著名跨国零售和酒店管理企业相继入驻我省。2010年,全省共有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商贸企业218家,较2005年增加54家;实现营业收入408.9亿元,占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营业额的3.5%。大型企业加速向省外布局,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开设门店223家,较2005年增加169家。
  市场运行调控能力增强。全省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监测系统和生猪等畜禽屠宰统计监测体系基本建立,监测样本达到865家。覆盖全省城乡的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制定了《全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全省猪肉储备制度和应急商品数据库,市场应急能力明显提高。开展了商务领域综合执法试点,推进商务信用建设,建立12312商务领域举报投诉服务体系,以企业自律为前提、行政监管为保障、社会监督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市场秩序监管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商贸流通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十二五”流通领域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一是注重为流通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十一五”是各级政府对流通业重视程度最高、出台政策最多、支持力度最大的时期,国务院、省政府围绕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意见,通过优化宏观环境和政策支持体系,为流通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二是注重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以增强流通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着力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不断推进经营模式、零售业态、服务品牌创新,培育发展大型流通企业,完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推动流通业向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转变。三是注重强化商贸流通业先导作用。坚持在推进与农业、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融合中做强做大流通业,重点实施“农超对接”、“区超对接”、“名品进名店”、“家电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工程,拓展了流通业发展空间。四是注重坚持统筹发展。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加快以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新型零售业态改造提升农村传统流通网络,促进城乡流通共同发展;着力推动大型商贸企业发挥其采购、配送、管理、品牌等优势,向省内中、西部延伸,促进区域统筹发展;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商业、家政服务业、餐饮住宿业,促进商品服务与生活服务业协调发展。
  在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流通业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中的作用与其先导地位还不相称,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少,尚未形成在全国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群体;商品流通网点虽多,但缺少联系纽带,供应链管理能力弱。2010年,全省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仅占全部商贸企业的10%,占全部商贸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的1%,流通产业小、散、弱的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二是产业发展不够平衡。城乡之间,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远滞后于城市,新兴业态在农村的发展、连锁经营方式在农村的推广、骨干企业向农村的延伸均属起步阶段。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不足、市场体系不完善、经营秩序不规范等问题仍较突出;区域之间,销售10亿元以上的流通大企业,90%集中在中东部地区,且多数分布在二、三线城市;城市内部非城市核心区、新建城区及城市社区商业服务网点相对薄弱。三是产业政策不尽完善。流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缺乏与其战略地位相配套的产业政策,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战略、政策扶持、产业规划、资金投入、人才培育等重视不够。流通法制建设明显滞后,行业管理缺乏相关法律支撑,流通运行调控缺乏手段。
  二、“十二五”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省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许多良好机遇,同时也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有利方面分析:
  (一)战略地位提升将为流通业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这两大战略重点的提出与实施,既对流通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流通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流通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将更加突出,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将更加有利。
  (二)重大经济战略实施将为流通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我省宏观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济总量的跃升将直接推动流通规模实现新的跨越;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助推一大批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并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消费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重点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有力拉动生产资料流通规模的扩大,增加具有引导消费能力的新兴商品供应,带动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商品交易集散中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并催生与现代化生产相适应的现代流通方式;省会经济圈、半岛城市群、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经济带等区域经济战略的实施,将有效带动流通区域布局的调整和优化,提升流通业发展层级和水平。
  (三)消费水平提高将为流通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时期,我省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将由6000美元向1万美元迈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将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现实的购买力基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将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消费预期,提高居民即期消费欲望;新生代消费群体的形成,将带动个性化、差异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并催生网络购物等新的消费模式;城市高收入老龄消费群体的扩大,将带动专业化、系列化老年用品和老年保健、医疗、家政、旅游等服务消费市场需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加快消费升级换代步伐,促进商品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和服务消费比重明显提升。
  (四)科技进步加快将为流通业提供更大的创新发展动力。“十二五”期间,信息管理、数据交换、全球定位、信息扫描和射频识别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为流通业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推动企业经营模式、经营方式的创新与发展。以信息化为支撑,传统商品交易将与网上交易、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随着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现代交易方式的完善和规范,以物联网等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商业模式将极大提高商贸流通效率。新兴消费理念主导的网络购物、信用消费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的发展,将加快以快速交通为纽带的城市商圈互补、联动、融合发展。
  (五)多年发展与积累为流通业提供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商贸流通业持续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积累,具备了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为提升未来发展规模和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多年持续较大强度投入,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经营设施,市场、网点总量大且布局趋于合理。涌现出一批经营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管理理念新的流通骨干企业,企业扩张能力明显增强。
  同时也应看到,“十二五”时期,我省商贸流通业发展仍将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国内外形势的不确定性。“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各项流通重点工程,有的要在总结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的要根据形势和条件变化赋予新的内涵,还有的进一步实施的政策空间已经不大。二是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外资零售业在基本完成高端市场和一、二线城市布局后,将加快向三线及以下城市拓展,并出现对本土零售业影响较大的购并等发展模式。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强。面对资源、环境双重压力,适应建设“两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要求,零售、住宿及餐饮业将面临更大的节能技术改造压力。四是要素成本集中上升。企业用工成本刚性增加,资源类商品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多种因素叠加,将显著加大企业经营成本。五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安全、放心、绿色、健康消费将对流通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国内外新形势,顺应广大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流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入开展“满意消费惠万家”活动,大力实施“一保二建三提升”工程,努力营造诚信经营环境,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强做大流通主体,提升流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流通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更好地服务富民强省目标建设。
  (二)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达到3万亿元。
  --产业贡献:2015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近9000亿元,年均增长13.5%,占GDP的比重达到1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吸纳就业人员800万人。
  --产业竞争力: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连锁经营额达54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达到18%;骨干企业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100亿和1000亿元的流通企业分别达到100个、10个和1个;现代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培育壮大一批区域商贸中心,改造提升一批现代商品交易市场,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特色商业街区,发展形成一批现代流通示范县(镇、村),做强做大一批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中心。
  (三)基本原则
  --融合经济社会要素,注重统筹发展。融合城镇一体化战略,统筹城乡流通联动发展;融合城市加快发展战略,统筹建新和改旧发展;融合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统筹产业互动发展;融合东中西部优势资源,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推行现代流通方式,注重创新发展。全面推进连锁经营,积极开展电子商务,重点强化物流配送,加快推行新型业态,突出先进科技引领。积极探索低碳经济等新经济形势、物联网等新技术环境和城市商贸综合体等新商业组织形态下流通发展模式创新。
  --合理规划区域布局,注重协调发展。发挥地方优势,科学规划流通业发展布局,明确发展方向、产业目标和区域功能定位,促进优势流通资源向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要载体集中,夯实区域发展支撑面,培育新的成长点和增长极。发挥区域带动示范作用,实现全省流通业协调发展。
  --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注重优化发展。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巩固现有流通网络建设成果,连点成线、织线为面,发挥网络体系的系统集成功能,优化系统结构和网络流程,促进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的构建和流通资源的优化发展。
  --实施重点带动工程,注重引领发展。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引领流通产业合理聚集发展;发挥重点项目带动作用,引领流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引领流通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四、发展重点
  围绕全面提升现代流通发展水平,以深入实施“满意消费惠万家”活动为总抓手,大力实施“一保二建三提升”工程,即保障市场繁荣稳定;建立健全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建设诚信商务信用体系;提升商贸服务层次,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提升居民消费结构。
  (一)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挖掘城乡消费潜力。引导生产企业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商品,鼓励商贸服务企业完善农村经营服务网络,挖掘农村日益增长的农闲消费、夜间消费、便利消费、服务消费等需求,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鼓励开展“佳节购物季”、“名品进名店”、“品牌产品下乡”等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促进节庆消费。发挥会展经济拉动作用,带动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消费。配合安居工程、新农村建设等,推动家具、家电、家纺、家饰等消费。
  拓展新兴服务消费。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开发专业化、系列化老年用品市场和老年保健、医疗、家政、陪护等服务消费;适应新生代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积极发展时尚化、品牌化、个性化和定制式消费服务;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差异化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文化、休闲、健身、旅游、培训等服务消费。
  加快消费结构升级。继续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建材下乡,扩大耐用消费品、大型农机具、生产资料下乡范围,适应农村消费不断升级的需求,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深入开展家电以旧换新,鼓励老旧汽车报废更新,促进城乡消费升级。重点培育品牌消费,引导部分中高端商品消费,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由保障型向品质型转变。
  引导新型消费方式。鼓励发展信用消费,扩大信用销售范围和规模。积极发展租赁消费,培育汽车租赁市场。引导推动企业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扩大刷卡消费。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网络购物、电视购物、手机购物等有序发展。
  鼓励绿色循环消费。合理引导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促进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型产品消费,倡导与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鼓励绿色采购、绿色销售和绿色购物,抵制商品过度包装,减少浪费和污染。支持流通企业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进行节能改造,促进流通领域节能减排。
  (二)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推广连锁经营。推动连锁向大范围、宽领域、多行业延伸,向规模化、品牌化、现代化方向拓展。引导连锁经营企业发挥品牌、配送、管理等优势,快速复制连锁门店,扩大连锁规模,实现跨区域拓展。鼓励现有流通企业广泛采用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等模式,培育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连锁企业和品牌,丰富连锁经营内涵,壮大连锁经营群体。推动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家政、租赁、维修等行业发展连锁经营,规范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十二五”期间,形成快速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住宿、餐饮、家政服务5大连锁体系,打造100户跨区域运作、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连锁品牌(企业)。
  发展新兴业态。引导传统零售业态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创新方式,重点推进超市、便利店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发展。鼓励发展“一站式购物”的“百货+超市”等复合业态,超前规划建设“一站式消费”的购物中心和“一站式生活”的城市综合体。倡导低碳经济、高铁经济等新经济环境下的新型流通模式创新与发展。
  开展电子商务。推动建设多层次、多类型、多模式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完善信用、支付、物流等相关服务体系。鼓励大型实体零售企业实施网络化经营,扶持中小流通企业通过第三方技术服务平台进行网上销售,培育一批管理运营规范、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网络采供企业,发展一批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网上批发市场。大力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加快发展面向消费者的网上商城,推动服装、家电、家居装潢、图书音像等商品的网上销售。
  强化物流配送。支持建设一批商贸物流节点城市和重点商贸物流园区。引导传统批发、仓储、运输企业整合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配送能力。支持连锁企业加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合理布局物流节点,完善连锁配送体系。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物流技术推进物流方式变革,支持跨区域物流电子交易平台发展,推进商贸物流自动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大力培育和发展第三方国际物流企业,提升物流配送现代化水平。促进快递配送网络与电子商务网络和企业物流网络一体化协同发展。
  (三)构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
  健全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农村连锁经营网络覆盖面,鼓励发展直营店,规范发展加盟店,支持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培育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县域骨干流通企业,强化配送中心建设,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物流,提高农村市场商品统一配送率;加快推进农村流通信息化,搭建农村商品信息化销售平台,整合农村流通供应链,实施联合采购,促进农村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充分发挥农家店的网络作用,加载服务项目,扩大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功能,实现“一网多用”。
  完善重要生产资料流通网络。切实加强煤炭、化工、橡胶、建材等重要生产资料交易市场、集散中心建设,升级改造一批为产业集群配套的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壮大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专业市场或市场群,搭建重要原材料及工业品流通平台。支持农资经营企业加强联合与合作,建设农资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农机市场网络,推动农机等生产资料租赁市场发展,完善农资流通体系。“十二五”末,年交易额亿元、十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分别达到800个和200个。
  提升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打造现代化农产品流通链条,构建高效、畅通、安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全面推行“农超对接”,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积极推进“区超对接”,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出口保障向全民共享转变。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交易、物流、结算、检验检测等设施,提升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等功能,形成我省农产品“产、供、销、配”在全国的枢纽地位。推动农贸市场提档升级,营造放心安全的消费环境。加快农产品加工配送和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建立覆盖农产品初加工、储藏、运输、批发、零售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到2015年,规范提升30处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生鲜经营比重达到30%以上;在全省连锁超市设立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产品销售专区(专柜)500个以上。
  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规范发展城乡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合理建设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鼓励发展网络收废、电话收废等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有序发展家电和电子废弃物回收拆解行业,积极推进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形成回收、分拣和交易一体化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现再生资源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四)完善商业服务功能
  改造提升城市商业中心。鼓励大中城市结合区位特点和功能定位,促进高端商业资源集聚发展,加快提升城市中心商业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商贸发展中枢。鼓励各设区城市重点规划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结构优化的城市商贸综合体。支持济南、青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企业和品牌入驻,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培育发展城市区域商业中心。按照定位准确、布局合理、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原则,积极培育发展城市区域商业中心,提升商圈集聚、辐射和服务功能。结合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园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区域商业中心。推动城区日用消费品交易市场商场化改造,推进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建设。满足区域居民消费需求,更好地服务城市组团和卫星城的群众生活。
  打造城市特色商业街区。凸显现代、时尚、历史、文化、民俗等特色,注重休闲与购物相结合,注重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举,发挥商旅文等结合的综合效应,完善功能定位和设施配套,创新特色街区开发经营模式,全面提速商业特色街区建设,重点打造一批美食街、都市夜市区、历史文化街区、土特产街区、时尚购物广场等,使特色商业街区成为城市重要标志。到2015年,全省形成200条以上带有城市地标功能的特色商业街区。
  推动发展社区商业。完善城乡社区商业网点规划,优化网点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各类商业服务设施,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支持国家级、省级商业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支持便民家庭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打造便民生活服务圈。 “十二五”末,各设区城市建设1处运作规范、功能完善的家政服务网络平台,全省国家级、省级商业示范社区分别达到80个和300个。
  积极发展都市夜经济。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满足市民和游客夜间消费需求为宗旨,打造地方特色鲜明、“吃购娱”功能完备、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工作一流、交通便捷顺畅、环境整洁卫生、管理科学有序的品质夜市,方便群众夜间消费,推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
  (五)增强流通产业竞争力
  培强做大骨干流通企业。实施“十百千”流通骨干企业创建工程,培育一批跨区域运作、主业突出、拥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群体。鼓励引导优势企业整合产业链、完善服务链,开展跨行业、地区和所有制兼并重组,实现集团化、连锁化、多元化、品牌化经营;推动优势流通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股权置换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形成多元投资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十二五”末,在全面完成“十百千”工程基础上,每个县(市)形成2-3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左右的县域骨干日用品、农资流通企业。
  支持发展中小商贸企业。通过提供融资担保、信用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放宽市场准入等措施,支持中小商贸服务企业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进一步细分市场,开展特色经营。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降低中小商贸企业流通成本。强化银商合作,支持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商圈融资,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助推中小商贸服务企业抱团加快发展。
  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流通组织形式、销售模式和营销渠道,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交易方式,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流通效率。发展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电子支付方式和管理技术,提高销售、支持与信息管理普及率。加快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应用推广,积极推动物联网应用示范,鼓励企业在应用技术领域创新发展。
  加快流通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扩大流通领域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大型零售企业,引进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坚持高端引进,重点引进一批国际知名零售商和战略投资者,鼓励跨国零售企业在省内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塑造我省流通国际化品牌,支持省内流通企业积极开展跨区、跨国经营,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贸易和物流体系。
  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商业资本与其他产业资本的融合,拓展发展空间。加强与农业融合,深入开展“农超”、“区超”等产销对接模式,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强与制造业融合,推动流通业向定制、加工、配送、研发、设计等领域延伸,打造商业自有品牌;加强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在商业设施规划建设中注入旅游因素,体现文化内涵,走以商带旅、以旅促商、以文兴商、商旅文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加强与金融业融合,推动流通业广泛应用电子支付、供应链融资等金融创新成果。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