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潮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潮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第十章 致力建设生态潮州


  实施绿色生态战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全面完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第一节 加强宜居环境综合整治


  坚持保护与防治并重,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加强污染治理、监测和监管,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限制“两高一资”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投比,实现清洁生产。鼓励陶瓷企业窑炉天然气项目改造,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效率。提高污水处理能力,采取综合措施防止各类污染源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源的污染,加强污水处理设施以及污染源监控中心建设,全面提高治污保洁能力。实施城市垃圾的分类处理,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和无害化处置。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应急监控和预警体系。全面加强宜居环境管理,提高城市美化、净化、绿化、亮化水平,提升宜居城市品位。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开展生活污染源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生活废水、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开展创建生态示范村等活动,有效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第二节 推进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


  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体系,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对新上项目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抓好重点产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先进适用技术,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广应用节水型生产工艺设备,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切实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抓好土地的合理开发和集约利用,推进整理建设用地,有效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布局矿产资源开发,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规范采矿权、采沙权审批管理,坚决打击非法开采稀土、瓷土和河沙等行为。

第三节 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加强矿山生态恢复、生态林的建设和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提高绿化水平和生态质量,加快生态公益林体系、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保障生物多样性。推动建立全流域、区域污染治理联防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巩固韩江、黄冈河综合治理成果,维护韩江、黄冈河饮用水源安全。推进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程。整合、优化和保护性开发海洋资源,重点整治和规范浅海、滩涂的使用,合理控制近海养殖规模,控制近岸海域污染,有效保护河口和海岸湿地,推动红树林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四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制定循环经济推进规划,建设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园区,形成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发展优质、低耗、节水、节材产品。鼓励企业建立内部物料循环系统。制定和推行清洁生产规划,推广低碳生产技术,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环保退出机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扶持关键技术研发、清洁生产、各类示范工程等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制定鼓励节能降耗、再生利用的财税优惠政策。制定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目录,支持企业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结构。大力推进万源创宝再生资源静脉生态产业以及长城、四通、松发等企业废弃陶瓷综合开发利用等项目建设。

专栏16   环保重点项目
包括:潮州市城区西片排污管网工程、废旧塑料环保再生利用、潮州市万源创宝再生资源静脉生态产业项目、潮州市医疗和工业危险废物处理中心、潮州市桥东片区雨污管网工程、潮州市枫江综合整治、饶平县县城大湖山垃圾填埋场、潮安县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潮州市镇级污水处理项目、潮州市镇级垃圾填埋项目、广东大唐国际潮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1-4#机组降氮脱硝改造工程等11项,总投资86.4亿元,“十二五”投资83.2亿元。

第十一章 促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切实做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幸福安康,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公益性地位和普惠性原则。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提高公办园比重,逐步满足农村适龄幼儿入园的需求。优化全市中小学校布局,加快市、县城区学校(幼儿园)配套建设,并与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山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有机结合;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和教学装备水平,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化与一体化进程;落实国家助学政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和残疾的学生入学,切实解决非户籍人口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普高与中职协调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尽快建设市级特教学校。
  --探索创新多元办学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立足培养、加快引进、优化环境、健全机制,加强名师、名家培养,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立体化的办学体制。加大财政投入,拓宽经济来源,着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教师工资和福利水平。大力扶持高级技工学校建设,扩大韩山师范学院教学规模,构建师范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

第二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扎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抓好公立医院改革,鼓励民间机构办医疗,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双向转诊机制。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到2015年,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0%以上。
  --完善卫生基础服务网络。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市卫生基础设施总体布局。“十二五”期间扩建市妇女儿童保健院和市精神病医院、新建迁建市中心医院和市中医医院、整体改造市人民医院。建设市、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做到卫生应急“一网五库”完备、完整、完善,建立潮州市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健康教育体系和经费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新农合保障目标。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每万人医生数达到15人。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城乡居民有效就业。逐步建立全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交融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覆盖全市城乡职业培训体系,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鼓励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支持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深入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做好残疾人教育、培训和就业工作,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条件。完善创业优惠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改善用工环境,健全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正常工资增长协商机制,促进利益分配格局逐步走向合理化、正常化。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强化政府住房保障责任,落实土地、财政政策,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优先供应,切实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新建、改建、购置、租赁等方式增加保障性住房房源。重点发展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使之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要渠道。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推出等制度,规范保障性住房使用。
  --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坚持广覆盖、强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扩面征收,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灾民和孤儿救助政策,全面提高社会福利整体水平。加强残疾人的生活和医疗保障,提高康复服务水平,尽快建设集中残疾人的劳动就业、失业登记和按比例收缴就业保障金年审等业务的办证大厅。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推进产业化扶贫模式,建立协调机制,统筹各部分涉农专项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推进开展村级互助金和小额信贷试点,实现稳定脱贫。

第四节 促进人口健康发展


  --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服务网络以及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机制,全面落实计生奖励优惠帮扶制度。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规范化服务和管理,促进人口有序合理迁移和流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确保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45‰以下,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下,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户籍总人口控制在268万人左右。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老龄事业发展,推进市、县(区)、镇(街道)三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适度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弘扬尊老敬老风尚,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积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加强妇女卫生保健、扶贫减贫、劳动保护、法律援助等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权利;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学习权、发展权、受保护权,改善儿童成长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强体育场馆、健身设施建设,新建潮州市体育会展中心。开展全民健康运动和竞技体育,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全面发展健身服务,完善表演、体育培训等体育事业,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提升全民整体素质。发展体育产业,扩大和引导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积极申报、承办全省性体育运动会。

第五节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