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围绕建设“生态吉林”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发挥我省老工业基地在工艺设计、机械加工和产品制造等方面的优势条件,以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三个领域为重点,引导和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初具格局,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左右。
针对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需求,推进高效节能锅炉、稀土永磁节能电机、节能汽车、新型节能建材等研发和产业化,配套发展节能诊断、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监测及管理等服务业;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中小城镇污水处理、污泥处置、重金属污染防治、土壤修复、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等,推进脱硝、脱氮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在线监测、环保咨询等服务业;围绕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城市矿产基地建设、废弃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能力。
(九)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以长白山为主体,统筹区域旅游发展合作,进一步发掘整合旅游资源,加大项目谋划力度,着力推进营销创新,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高端产品。到2015年,旅游产业实现总收入2200亿元。
进一步优化旅游空间布局,突出长白山龙头地位,重点建设长白山旅游核心地;积极发展“长吉图东北亚风光风情旅游带”、“长白山-松花江、嫩江‘龙形’水域风情旅游带”、“鸭绿江-长白山-图们江边境风情旅游带”等三大特色旅游带;精炼10条综合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生态度假旅游、冰雪温泉旅游、边境风情旅游、乡村游、民俗旅游五大主题旅游品牌,构建旅游产业链,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集中开发自然、都市、史迹、民族与民俗、边境与跨境等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与建设城市(环城)游憩带、生态休闲度假区(基地)等;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娱乐、温泉度假养生、农业观光与乡村休闲度假、节庆会展等特色专项旅游产品;积极开发旅游新产品;深度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经典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加快重点城市、重点景区、旅游小镇、交通休憩地等旅游综合服务区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围绕重大旅游项目集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建一批旅游经济区。
(十)全面发展文化产业。
按照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主体,优化文化产业结构,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地,逐步形成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的吉林特色文化产业。到2015年,文化产业产值达到22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
全面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打造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优先扶持吉林出版集团、吉视传媒集团、长影集团、影视剧制作集团、吉歌集团、动漫集团等发展,推进大型文化企业上市;积极培育和发展现代传媒、动漫游戏、咨询策划等新兴文化业态,以动画学院为龙头,孵化动漫游戏产业链,以动漫原创园,产业聚集区和文化娱乐休闲区为载体,打造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和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进一步释放吉林文化知名品牌效应。
四、保障措施
(一)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等科研力量紧密结合、联合攻关,共同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促进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科技突破,重点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面向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通过产学研联合,重点建设和完善产业创新平台20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中心20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0个。
(二)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技术评估咨询、科技成果推广、技术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积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制定和落实,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和专项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滚动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项,重大高技术成果产业化50项。
(三)积极推进产业集聚。
依托优势区域,结合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相关产业基地的建设,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形成新的增长极,带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按照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积极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区域集聚,加快建设和完善一批特色突出,集聚度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一批特色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集群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