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内外需加快发展。

  扩大内需和外需是韶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是韶关转变发展模式的迫切需要。全面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形成内需外需协调发展、互补相长的新格局。

  1、有效扩大投资。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以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基本民生为重点,有效扩大投资需求,通过增量投资促进结构调整。实施重大项目投资带动战略,谋划推动一批事关全局和未来发展的重大项目、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产业集聚区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引导房地产投资合理增长。力争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9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

  大力激活民间投资。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以投资、提供服务等形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落实民间投资平等待遇,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加强特许经营管理,保护公共利益,维护民间资本投资合法权益。积极拓宽民间投资融资渠道,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稳步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有效增加地方金融供给。加大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支持,完善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

  2、努力扩大消费。

  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村消费量的扩张和质量升级。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商贸、邮政、供销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构筑城乡互动的现代流通网络。实施“农村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开拓农村汽车消费市场,引导农村进行“居住革命”,继续实施信息兴农工程,继续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市场建设,促进农村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探索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业务。

  引导城市消费升级。改造升级传统商品市场,完善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发展连锁经营、城市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模式,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积极促进住房、汽车消费,继续培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热点,大力拓展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教育消费、保障消费等新兴消费。支持发展网络消费、理财服务、社区服务、节庆消费、租赁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培育个性化、时尚化和品牌化的新兴消费群体。

  改善消费环境。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居民消费预期,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完善市场监管政策法规体系,依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消费法制环境。以完善信贷和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提高消费信用。丰富消费品种,引领消费潮流。到2015年,全市居民消费率达40%。

  3、着力提升外经贸水平。

  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坚持引进外资与引进内资相结合,扩大引资规模与提高引资质量相结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与突出企业主体作用相结合,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狠抓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招商,着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加快产业优化升级。重点抓好钢铁及有色金属、机械装备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化工(含精细化工)、医药、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物流、旅游、生物工程等产业招商。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扩大招商引资主体,大力引进产业链项目和龙头项目。重视招才引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和扩大内销,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建立健全招商引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项目工商注册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投产率。鼓励企业增资扩产。实施“走出去”战略,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促进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务实推进区域合作。搭建政府合作平台,创新区域合作方式,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加强与周边市在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联动,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大力推进与珠三角的观念、交通、产业、市场、人才“五大对接”,进一步对接广州融入珠三角,完善“双转移”合作机制,促进相关产业项目加速向韶关转移落户。加强与东莞市的对接合作,协力共建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园等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主动拓展红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与港澳的交流。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重视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台湾、日本、韩国等发达地区经济技术合作。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壮大外贸经营主体,培育外贸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对外贸易规模、质量和效益,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扩大出口规模。扩大玩具、机械装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促进农产品出口,培育外贸新增长点。支持企业加强自主营销网络建设,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争创一批省级出口名牌。坚持把扩大进口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缓解资源要素制约相结合,扩大关键设备、先进技术和资源性、原料性产品进口。加强口岸“大通关”建设,提升贸易便利化程度。

  (七)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统筹规划,加强各类基础设施的协调衔接,突出优化布局和调整结构,促进实体设施与智能设施的融合,形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

  1、构建“大交通”现代综合运输格局。

  围绕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超前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建设以“六高四铁两站两航”为骨架,以国省道和县乡道为经络的综合交通网,将韶关建成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

  公路建设。重点建设广乐高速、粤湘高速、汕昆高速、大广高速等一批高速公路,加快国省道主要公路干线的改造,2015年初步实现韶关市公路网现代化,公路总里程达到约1340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约73公里/百平方公里。

  铁路建设。加快建设赣韶铁路,力争2012年建成通车。积极推进韶柳铁路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形成“两纵一横”的铁路网络。“十二五”期间,新增铁路营运里程118公里。

  航道与港口建设。加快与铁路、公路相连接的运输枢纽港口码头建设,推进北江按三级航道、浈江和武江按五级航道标准建设。

  站场枢纽建设。重点建设芙蓉新城综合客运枢纽站、韶关南汽车客运站、扩建东河汽车客运站3个一级站和十里亭汽车客运站1个二级站。

  机场建设。积极开展韶关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在“十二五”后期动工兴建,早日实现韶关机场复航,全力构筑集公、铁、水、空为一体的立体化交通枢纽。

  专栏3 韶关市交通网络“六高四铁两站两航”

“六高”

京港澳(原京珠)高速、广乐高速、赣韶高速、大广高速、昆汕高速、粤湘高速

“四铁”

京广铁路、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赣韶铁路、韶柳铁路

“两站”

芙蓉新城综合客运枢纽站、武广高铁新韶关站

“两航”

北江航道、韶关机场



  2、加快能源基地建设。

  以电力建设为中心,提升清洁能源比重,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多渠道开拓资源,建设清洁能源基地,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打造广东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利用韶关资源和能源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以核电、水电、生物质能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扩大能源产业规模,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和布局。抓好韶关发电厂2×60万千瓦“上大压小”项目、华电2×30万千瓦热电冷联供项目、国电2×30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和浈江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加快推进500万千瓦韶关核电项目,并规划配套建设24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积极开发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早日把韶关建设成为装机规模大、结构优化、供应稳定、清洁高效的广东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市电源装机容量超过500万千瓦。

  建设绿色电网。继续加大电网建设投入,加强市内各电压等级电网建设,促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积极推广储能技术等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优化电网结构,提升输、变、配、用电侧智能化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输电损耗,促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提高电网承接各类型电源接入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到2015年,全市形成结构合理、安全可靠、先进节能、适度超前的现代化绿色电网。

  3、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以民生水利为目标,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构建城乡防洪治涝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环境保护体系。

  加快建设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加快市区第三期防洪堤、市区和各县(市、区)城市防洪体系的排涝站工程、中心城镇的乡镇防洪堤建设,建成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继续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作,抓好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小型水利设施排查整修,积极开展流域防洪和水资源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到2015年,市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县城达到50年一遇,重要堤围达到20-50年一遇,重点乡镇达到20年一遇。

  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着力加强水库库区的保护和综合治理,维持水库水质达标。调整部分水库功能和调度方式,逐步转为以防洪或供水为主。合理布局供水水源工程,注重构建应急供水备用体系。提高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水保障水平,继续开展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开展南水水库作为韶关市区第二饮用水源建设项目研究,分阶段实施南水水库向韶关市区供水的建设。基本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新一轮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到2015年,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力争达到90%以上。

  加快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建设。以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为重点,建立高效可靠的信息化保障管理体系,建立市及各县(市、区)信息采集、传输网络及业务应用系统。到2015年,建成水利信息网、全市水利数据中心和安全体系,全方位构建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完成三防指挥系统工程和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建成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以及其他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形成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4、加快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大信息消费,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建设开放融合的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网络,积极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数字韶关”建设,加快省级旅游信息化示范市建设步伐。到2015年,力争将韶关基本建成全面网络化、高度信息化的“粤北数字中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