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继续实施“双转移”发展战略,突出“一园一业主”、“一园一特色”,实行项目向园区集聚、投入向园区集中、政策向园区倾斜,加快特色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以产业转移园区为载体,积极承接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园区特色产业,培育若干重要经济增长极,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乐昌市以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工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能源、建材、机械铸造、生物保健等特色产业;南雄市以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园为载体,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建材、黄烟、造纸等特色产业;仁化县以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基地为载体,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旅游、油茶等特色产业;始兴县以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制笔、林产品加工、玩具等特色产业;翁源县以官渡经济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环保、涂料、电源电子产业,以粤台农业示范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花卉、水果、茶叶等特色产业;新丰县以丰城、回龙、马头工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建材、环保涂料、稀土材料、食品饮料、陶瓷、水泥等特色产业;乳源以民族工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铝箔、化工等特色产业。力争到2015年,形成包括有色金属、精细化工、铝箔、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具有县域特色的若干产业集群,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
专栏1 韶关市主要工业园区
六大省级
经济开发区
| 广东韶关工业园区、广东曲江经济开发区、广东始兴工业园区、广东翁源官渡经济开发区、广东乐昌经济开发区、广东乳源经济开发区
|
四大省级
产业转移园
|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工业园、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工业园
|
3、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要求,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建设宜居村镇。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示范、扶持、激励机制,开展“万村百镇”整治,因地制宜拆除空心村、合并小型村,每年推进10%的自然村整治建设。按“同等优先”的原则,加快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落实“以奖促治”政策,全面推进“五改”(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灶)、“三清”(清理垃圾、清理河塘、清理乱堆放)和“五有”(有功能区的整治规划、有文体活动场地、有绿化美化、有垃圾收集屋、有污水处理简易设施)等整治和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清洁美”工程。完成农村5万户以上住房改造任务,规范对农民自建房的建设管理。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全市农村,特别是老区自然村的道路设施、饮水安全、农田水利、环境整治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重点开发面向农村的科技、文化、卫生、教育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农业生产流通与生态旅游等信息资源。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重点解决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问题。
4、提高城镇化水平。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促进城乡规划全覆盖,统筹优化城乡生产、居住、生态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力争到2015年全市实现所有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和中心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100%的村庄完成规划编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中心镇开发建设,完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心镇的承载力,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优化乡镇管理资源,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聚集,力争到2012年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
扎实开展扶贫开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方针,推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整村推进”综合扶贫措施,落实责任,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着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加快脱贫致富奔康步伐。集中力量抓好355个贫困村、8万多户贫困户的定点帮扶工作,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被帮扶的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大力推进产业、科技、教育、劳务扶贫,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原苏区县等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水库移民区建设发展。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目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多元化的供给制度。在增强欠发达城乡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序引导人口转移,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五)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
要以建设具有南岭生态特色的新经济区和广东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为目标,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升发展实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按照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全市的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三类主体功能区(详见专栏2)。
实施分区域调控的配套政策,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重点开发区域要推动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口加快集聚,完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把握开发时序,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增长极。生态发展区域要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提供主要农产品等能力,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成为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和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并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农产品生产区域。禁止开发区要实行强制性保护,成为全省维护生态安全、保护自然资源、保全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区域。
专栏2 韶关市域范围主体功能区划
功能区分类
| 范 围
|
重点开发区域
| 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翁源县
|
生态发展区域
| 国家南岭生态发展区:乐昌市、南雄市、仁化县、始兴县、乳源县(其中:始兴县、乳源县为省级生态发展试点县)
省级生态发展区:新丰县
|
禁止开发区域
| 依法设立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湿地公园及国际重要湿地等区域
|
2、强化生态发展示范区建设。
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力度,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快韶关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北江流域源头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区、生态敏感区。扩大森林面积,重视森林抚育管理,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建立高效、快速、准确的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建立和完善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继续实施乐昌、乳源石漠化治理工程,扩大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范围,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全面启动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行动,建设城市景观林、公共绿地和城(镇)郊围城防护绿化带,维护农田保护区、农田林网等绿色开敞空间。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启动南岭生物多样性建设和物种保护工程,加快粤北生态修复。建设林木种质资源库和树种基因库,建立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加强全市自然保护区、湿地和森林公园建设。以推进始兴、乳源广东省南岭山地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生态发展示点县建设为契机,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高水平发展生态旅游业,推动旅游业与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融合发展。开展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和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推动林业生态县再上新台阶。到2015年,全市10个县(市、区)均达到省林业生态县标准,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县(市)1个,省级生态镇10个。
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全力加强饮用水源地污染综合整治,统一规划并深入推进韶关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韶关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和韶关市市区城市供水工程建设,调整优化全市取排水格局。实施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合理规划建设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加快建设产业转移园污水处理工程、中心镇污水处理工程、城市截污管网改造和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置工程建设。继续推广农村沼气工程,开展农业污染源治理。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治,重点防治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污染排放,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继续推进粤北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建设,加快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扩建工程建设,提高固体废物安全处理处置水平。统筹环境监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和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处理能力,完善在线监控系统联网管理运行制度,健全监管减排责任体系,全面提升环境监管水平。到2015年,60%的县(市)级环境监测站实现达标建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0%。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主要江河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
4、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
继续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奖惩措施。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建立节电管理长效机制。建立能源和矿产资源稳定供给渠道及储备体系。加大开发补充耕地力度,建立和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全市耕地保有量严格控制在21.1万公顷以上。加快推进“三旧”改造,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大力节约原材料,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再生产品,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推进农业节水和城市节水。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5、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废物“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围绕生产、流通、消费三个重点环节和企业、园区、社会三个重点领域,推进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约型社会机制建设。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探索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着力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开展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建设,构建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框架,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实施扶持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逐步形成产业链,探索建立韶关低碳交易市场。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推进环境友好企业、生态经济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努力把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成为循环型、低碳型示范园区。强化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整合、规范和提升再生资源回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