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发展旅游经济。以韶关丹霞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为契机,突出旅游特色,发挥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编制实施全市旅游总体规划,构建“大旅游”格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新增五星级酒店5家,五A级景区3家,四A级景区10家。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为重点的旅游文化产业。深度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设计旅游形象口号,打响九龄文化和禅宗文化等品牌。利用武广高速铁路建成和全国高速铁路逐步形成网络的机遇,引进战略投资者,全力推进“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四大景区和世界过山瑶祖居地建设,打造佛教文化旅游、户外运动和原生态地貌、民居民俗休闲旅游产业园。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优势,依托北伐战争纪念馆、省委机关旧址、南雄水口战役纪念园、梅关古道、仁化县双峰寨等红色旅游景点,设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大旅游体系建设,努力探索适合韶关旅游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加快省级旅游信息化示范市建设步伐。构建城市、文化、旅游交通、旅游接待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与旅游景点开发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大旅游格局,把市区建设成为粤北区域旅游服务中心,逐步将韶关创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世界级山水观光、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十二五”期间,接待游客人次年均增长15%以上,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力争全市接待游客达到25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80亿元以上,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率先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韶关粤北区域交通枢纽中心的优势,加快推进韶关市雪印农产品冷链、华南农产品进出口加工、粤北国际物流中心、乐昌市粤湘仓储物流中心、南雄市粤赣仓储物流中心和物流项目建设。重点建设现代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大型商贸企业和知名物流企业,着力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壮大提升专业市场,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发展若干个大型化、高档次的专业批发市场,打造区域性物流商贸中心。同时,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工程,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完善城乡市场网络。到2015年,全市物流服务供应能力和服务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建立起设施先进、布局合理、运作顺畅、能力充足、服务质量良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物流服务系统,使韶关市基本形成面向世界,对接珠三角,服务于粤、湘、赣三地的华南区域性物流节点。
稳步发展金融产业。围绕争当山区金融排头兵的目标,继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建立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专业化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创新发展金融业。积极发展现代金融,探索“物联网”金融应用。按照金融IC卡标准,推广实施“市民卡”,加快公共服务一卡通体系建设。努力扩大银行业经营规模,满足经济发展的信贷需求。支持银行业跨越发展,规范发展证券、保险、信托行业,拓展金融同业合作,建立金融机构之间全面合作关系,探索综合经营的新模式,提高金融综合服务水平。规划建设金融商务区,积极吸引金融机构落户韶关,完善现代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不断增强金融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业务,增强担保能力,加快农村金融业发展,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着力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继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和谐诚信韶关。大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募集发展资金。鼓励企业通过配股增资、境外上市、发行境外债券、转让经营权等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发展会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产业,不断拓展新型服务领域。突出发展会展业、社区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等。通过整合资源,成立专业会展机构,统一承办、组织各种会展活动,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结合,鼓励企业“走出去”和 “请进来”,打造韶关特色的会展经济,培育新兴经济体和经济增长点,为企业提供宣传、拓展市场空间、沟通信息平台,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真正使会展经济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扩大教育培训、文化创意、体育、健康等服务性消费。培育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医疗保健服务、家政服务、托幼服务和市政公用事业,满足居民生活多层次需求。加快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形式发展养老服务业。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的单位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加快养老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养老服务业市场准入,规范相关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医药连锁、医药物流、医药名店,方便群众购药。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收入层次相适应的住房供应体系,引导房地产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韶关。
强化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完善创新环境,加强创新主体建设,构建创新平台,加强创新型人才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韶关。
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深入实施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加快自主创新产业化,建设创新型城市,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的驱动力。政府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项目倾斜,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技改、创新,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重点培育发展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创新型骨干企业,争创全省百强创新型企业。大力引导产学研深层次合作,加强液压件行业等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创新工程,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积极推动重大创新集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建立生态型现代产业需求和关键领域,加强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重点突破掌握一批关键、集成、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抢占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制订重点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应用,有效提升全市生产技术供给率。
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实施高技术产业化,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器建设,构建技术转移平台。重点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建设好综合科技示范园、农业园、养殖园和生态果业园,为现代产业集群化、平台园区化、生产特色化、功能生态化、经营产业化和产业高级化提供科技支撑,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
2、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加强引才引智工作。坚持把引进项目、技术和引进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和实施引进高素质人才的配套政策,多渠道、宽领域、多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广泛吸收各类学科带头人、管理专家和优秀青年人才。深入实施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型科研团队计划,全方位配置集聚创新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创业平台作用,鼓励国内外优秀人才来韶创业。到2015年,力争全市一、二、三产业中的人才结构由目前的7.6∶30.9∶61.5调整为6∶37∶57。
健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大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鼓励和引导高校和企业联合创建人才培养机构,重点加强研究团队和优势学科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加强与国内外高级人才的交流学习。
完善人才服务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和所有制限制,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交流合作服务平台。健全人才信息管理标准,建立人才资源动态预警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
3、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健全科技创新体制。完善“谁创新谁受益”的市场激励机制和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调节机制,整合科技资金、设备、人才、机构等创新资源,促进各类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健全自主创新配套政策,建立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协同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动态考核评价机制。深化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探索大中型企业到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机构。建立和完善创新联盟运行和利益分配机制。
完善创新支撑体系。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特色产业基地、专业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成果交易、融资服务、人才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科研设备和科技信息开放共享制度,强化创新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推进中科院韶关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中国科技开发院韶关高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和华南理工大学韶关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国家铅锌产品质检中心、汽车零部件质检中心、精细化工产品省级质检站、粤北玩具检测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科技企业创业园(孵化器)、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省级高新区和中试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技术评估咨询、科技成果推广、技术产权交易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检测检验中心、各科研院所检测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为企业提供检测、咨询技术服务,建立技术服务公共平台。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拓宽企业创新融资渠道。到2015年,全市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持、引导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服务。通过专利、商标等自主知识产权的注册使用与创建,强化对企业品牌和服务的保护,为今后韶关品牌和服务的输出奠定法律保护基础和保障,提升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创建、保护的水平。引导企业和行业组织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深入实施品牌、标准、专利三大战略,参与商标、名牌创建和标准制订,开展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加强集体商标工作,强化贯标认证,积极创建韶关液压油缸等区域品牌,加快知识产权的区域产业化进程。大力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名牌企业、名牌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
(四)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县域经济发展新环境,加大“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力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民营经济和园区经济,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力争到2015年实现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的50%。
1、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赣韶铁路、西气东输、生活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完善供水、供气、道路、绿化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扩大县域的管理权限,积极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县域财政管理体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继续实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乳源加快大部制改革,争当全国一流少数民族自治县。大力支持南雄市争当全国原苏区县科学发展排头兵。完善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调动县域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到2015年,全市县(市、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达到或超过全国县域经济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