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特色资源产业化、生态建设系统化,加快建设粤北区域中心城市、广东先进制造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国生态旅游休闲重点地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建设幸福美好韶关。

  (二)发展原则。

  以“推动生态跨越发展,建设幸福美好韶关”为指针,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突出做到“五个注重”:

  --必须注重保速度与提质量,构建粤北区域中心城市。为改变欠发达地区的现状,加快发展仍然是韶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下,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又要注重提高发展速度,增加经济总量。只有坚持加快发展,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夯实粤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必须注重生态发展,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市。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省委、省政府对韶关的殷切期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人居体系,形成生态发展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必须注重区域协调,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化行政资源配置,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社会群体之间发展差异较大的突出问题,整体提升全市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必须注重开放创新,建立健全科学发展保障体系。开放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优化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培育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型韶关,推动科技、文化、管理和服务创新,有利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整体提升产业素质,有利于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必须注重民生优先,构建幸福美好韶关。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和最终归宿。加强公共财政,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发展的追求落实到惠民、富民、安民上,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有利于创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广东先进制造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态旅游休闲重点地区和省际边界物流中心;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较大满足;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加快。

  --夯实中心城市的经济基础。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5万元,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900亿元(详见附表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3.7∶42.6∶43.7调整约为10∶45∶45,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支柱产业更加突出,增长质量同步提高。

  --完善自主创新的载体平台。到2015年,全市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80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40家以上,拥有研发机构的科技型企业占比70%以上,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或创新基地5个,引进高校研究院所、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中心5个。拥有来自高校研究院所的企业科技特派员200人以上。

  --打造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加快宜居城乡建设,初步建成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1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2%,地表水水质达到优良,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的比例超过9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构筑文化繁荣的魅力韶关。到2013年,全市全面普及从学前教育到高中的15年基础教育,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市。201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3%,新增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基本满足社会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形成韶关特色文化品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较大满足,基本建成粤北教育文化中心、医疗服务中心。

  --建设社会公平的和谐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各项保障体系健全,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到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4万元和9500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9%;城镇化水平达5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76%,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以内,全社会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

  --争创体制机制的发展优势。到2015年,体制创新有突破性进展,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成为人力资源培训和配置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地。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努力把韶关建设成为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法规规章健全有效、市场运行规范有序、公共管理优质高效、社会环境安全稳定的法治城市。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要从韶关的发展定位出发,探索一条生态文明发展路子,狠抓人力资源培训和配置、提高城市和产业聚集度两个关键,突出大交通、大旅游、大产业三大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特色资源产业化和生态建设系统化。

  (一)推进城市集聚和产业集聚,建设粤北区域中心城市。

  1、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围绕打造粤北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坚持用先进理念引领城市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引导人口集聚,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品位,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全面实施《韶关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统筹新老城区一体化建设,按照生态型定位,加快推进芙蓉新城城市建设,初步形成新城主干路网框架,即以韶关大道、芙蓉大道等构成纵贯南北,以百旺路、南华路和滨江路构成横贯东西的城市道路基本框架。完善芙蓉新城区主要路网、管网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和会展中心,加快营造芙蓉新城城市景观,结合北江河等自然水体,建设新城水系网络,形成“绿水绕城”的城市景观。建设“三大水系”、“一条文化长廊”,凸显新城生态型、文化性、景观类的城市特色。继续推进碧桂园太阳城的建设,加快推进韶关火车站站场片区项目开发,进一步形成商业氛围,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旅新城打好基础。完成芙蓉隧道建设,高标准建设图书馆、档案馆、群艺馆等文化设施。同步推进旧城区改造、马坝片区同城化,加快形成“一中心五组团”格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力争到2015年,市区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左右,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左右,市区城镇化水平达到80%以上,形成集交通枢纽、产业集聚、物流商贸、旅游休闲、医疗服务、文化教育六大中心于一体的粤北区域中心城市。

  2、提高城市品位和管理水平。

  巩固提高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成果,积极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整体素质,力争2011年进入“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行列,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加快公路、铁路、水路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枢纽城市。加强城市综合管理,不断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探索精细化城管的工作模式。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形成“绿在城中”的城市景观,进一步提高道路绿化水平,实施绿道、绿网规划,大力推进宜居城乡建设。全面建成韶关大道、芙蓉大道、滨江路为框架的道路绿化带,抓好广场绿化,重点建设好商务中心区及武广专线韶关站站前片区的大型绿色广场,建设公园、绿道等绿色、生态休闲场所。提高城市绿化率,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美化三江六岸,绿化“三山”和“四大”出口,彰显山水城市特色。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6%,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加快建设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商住、休闲等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度挖掘城市文化,突出岭南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完善北伐战争纪念馆、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和韶阳楼的功能设施,加快建设张九龄纪念公园和城市特色文化标志,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

  3、大力引导产业集聚。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产环保”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省产业转移相关政策,加快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聚集发展行动计划,在抓好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基础上,促进市区工业向莞韶产业转移园集聚,着力培育中心城区主体产业集群,增强城市产业集聚度。到2015年,莞韶产业转移园区将发展2~3个年产值超50亿元、经济效益好的、具有带动作用的支柱型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目标,年均增长30%,工业增加值70亿元,年均增长30%。把莞韶产业转移园打造成为市区主体产业集群的聚集区、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园,成为市区经济的增长极,示范带动全市园区产业发展,增强粤北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带动作用。加强城市主体产业集群载体和现代产业核心区建设,大力发展钢铁产业集群、有色冶金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电子原材料元器件产业集群、化工涂料产业集群、建材陶瓷产业集群、玩具产业集群。加快市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高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聚集能力,打造粤湘赣省际边界物流中心。力争到2015年,韶关市区培育发展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

  4、有序引导人口集聚。

  科学编制城市人口发展规划,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城市集中。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制定引导人口有序转移的政策措施,吸引各类高端技术管理人才落户韶关;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消除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性障碍,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落实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扶持政策,创造良好的务工经商环境,确保进城农民安居乐业。加快中心城镇交通、通讯、供水、供气、电力、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的政策,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就近吸纳更多的农村转移人口和富余劳动力,使之成为农村人口集聚的主要载体,推动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