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韶府〔2011〕1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韶关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三月十九日
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韶关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珠三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韶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跟上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韶关市委关于制定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要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韶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发展z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韶关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促进一保持”和“双转移”等战略部署,以建设经济发展、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环境优美的新韶关为目标,转变观念,完善思路,创新举措,励志图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经受了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矛盾凸显的严峻考验,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83亿元,年均增长12.7%,超过规划目标0.7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9万元,年均增长12.2%,超过规划目标1.2个百分点,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7.8亿元,年均增长19.1%,超过规划目标9.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60亿元,年均增长25%。2010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17元,五年年均增长分别为10.9%和11.1%(详见附表一)。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双转移”考核双优,全省科学发展观评价体系考核分别名列第五位、第七位,为全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4∶42.6∶41调整为2010年的13.7∶42.6∶43.7。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4.4%。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2.9%、14.9%,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9%。2010年支柱工业增加值达155.7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达5.56亿元。民营经济、外资企业发展壮大。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达48%。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全面推进,武广高速铁路全面营运,韶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广乐高速公路和赣韶铁路正抓紧建设,交通枢纽建设步伐加快。五年新增铁路118公里,新增高速公路125.3公里,改扩建一批国省道公路、县通镇和农村公路。2010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19万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72公里。坪B发电厂三期工程等项目相继建成,全市电源装机总容量达到338万千瓦;建成了坪B500千伏和一批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水利设施建设日臻完善。规划中的全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和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乐昌峡水利枢纽完成截流,大坝施工进展顺利,湾头水利枢纽工程竣工运行,浈江、武江流域和市区防洪能力明显增强。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注重资源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95万吨,关停落后钢铁产能83.3万吨、小火电73.2万千瓦,累计建成火电脱硫工程142.5万千瓦;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市环境综合指标达到85分,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优良标准,江河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目标;完成了省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完成省下达的控制目标;201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县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为77%和69.9%,森林覆盖率达71.5%。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9%,控制在3%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实现规划目标的117.4%和104.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9%。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铺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0.3%,提前三年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职业技术教育居全省前列,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完成了新一轮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富县强镇事权改革积极推进,并深入开展了第五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建立了市级政府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经济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投资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金融市场改革创新稳妥推进,完善了部门预算编制制度,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国有资产重组加快,国企监管机制逐步完善。社会领域改革有新探索,医药卫生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工作有序展开。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对旅游景区实行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二)发展环境。
科学分析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准确把握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韶关“十二五”发展至关重要。总体上看,既面临历史性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1、发展机遇。
--总体有利的国内外形势为韶关跨越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再平衡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催生了新的发展机遇;世界经济格局正朝着多极化以及有利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方向发展,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趋势不会改变,为我们承接国际先进产业和高端科技人才转移、促进本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和省先后实施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系列政策,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巩固。
--《珠三角纲要》和《指导意见》为韶关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成为新时期韶关改革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新的动力源泉;《珠三角纲要》的深入实施,将进一步凸显广东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为韶关未来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指导意见》把粤北山区跨越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确立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提出把韶关建成粤北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并给予含金量很足的扶持政策,为韶关实现跨越发展、后发崛起注入了强大动力。
--坚实的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为韶关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全市产业基础显著改善,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重点项目支撑拉动作用日益突出。总的来说,经过30年的发展,韶关已具备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体制机制比较完善,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增强,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加快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条件已经具备。随着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粤港澳联接内陆地区“桥头堡”地位的确立,韶关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等比较优势将更加凸显。
--加快推动经济社会转型为韶关跨越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十二五”韶关将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00-5000美元发展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模式将转换到经济增长内外需并重的轨道;发展动力将转换到科教引领、创新推动的轨道;发展重点将转换到统筹发展、缩小差距的轨道;社会建设将转换到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的轨道。这些都表明韶关经济社会进入了必须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都将有利于创造巨大需求。
2、面临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韶关长期积累的各种结构性、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显,发展中积累的和新产生的矛盾及问题将会不断出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当前,韶关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经济总量偏小,城市化水平不高,产业集聚程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社会建设、管理和服务有待加强等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及保增长、调结构等方面的难题。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韶关过多依赖传统产业、低端产业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
--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外需增长放缓,投资和贸易保护加剧,贸易摩擦纠纷增多,气候变化等问题的竞争和博弈更加激烈。韶关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加工贸易层次较低,出口商品结构有待优化,招商引资规模不大,缺乏战略性投资者,发展外向型经济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改革攻坚进入“深水区”。制约科学、跨越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较多,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进一步改革涉及利益关系的深层次问题,调整既有利益格局的难度加大,改革攻坚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
--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近几年全国各地及相邻地区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省内同类地区后发优势开始显现。由于区位相近,交通、资源等已无明显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原有的一些优势已经弱化,韶关实现跨越发展并争当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因此,优化投资环境,完善产业布局,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综合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韶关面临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是韶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关键阶段。我们一方面要认清形势,正视困难,努力寻找破解难题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以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模式,努力开创我市科学发展新局面。切实做到:一是把做强经济实力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走集约发展道路;二是把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紧密结合起来,走绿色发展道路;三是把对外引进对内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走特色发展道路;四是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走共享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