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社会保障“双覆盖”。按照“城市与农村全覆盖、外来人口与镇江当地人口全覆盖”的总体要求,重点扩大灵活就业人员、失地农民等特殊人群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做好断保人员续保工作,2015年,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7%以上。逐步实现各类社会人群基本保障同等待遇。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逐年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积极弥补养老金等社会保障历史欠帐,提升医疗保险实际补偿比,城乡居民个人医疗支付比例力争小于30%。稳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重点优抚对象生活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三基本、两补充”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积极解决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问题,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社会化。提升失业保险统筹层次,完善工伤和生育保险。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全覆盖。大力发展“红十字”、残疾人、慈善福利事业,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困难群体权益保障。协调推进社保异地转续。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危改房和拆迁安置房等“五房”建设,五年累计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1000万平方米以上。进一步健全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重点保障中等偏下、低收入人群和外来高端人才住房需求,2015年,基本解决上述人群住房难题。
第四节 建设健康城市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健全市、辖市区两级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完善应急预案,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应急控制、医疗救治能力,构筑安全屏障,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升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市民整体卫生健康素质。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科学配置全市卫生资源,在城市形成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相协调的二级医疗服务格局;在基层形成县(市)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三级医疗服务格局。完善医疗服务网络,推进机构标准化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高质量完成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提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2015年,全市万人拥有卫技人员75人,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45张,居民平均预期寿命77岁。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50 %以上。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打造乒乓球等一批特色体育品牌,创建1个以上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管理,高水平建成镇江体育会展中心,提高运营水平,承办一批全国性以上品牌体育赛事。积极争取南京青奥会部分赛事在我市举办。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实现社区、村公共体育活动场地全覆盖,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平方米以上。加快发展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培训和体育彩票等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良性互动发展。
第五节 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深入开展文化研究。依托镇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市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加强重点历史文物的考古发现,系统性梳理研究镇江历史文化,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著作,增强文化原创力和影响力。
提升文化服务能力。加大对公共文化领域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广场等重大文化设施改造和建设,新建一批特色博物馆(纪念馆)、剧场和城市雕塑,建成新镇江市图书馆,实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完善特色文化街区及文化服务网点布局。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扩大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公共设施范围。加强职工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强化市场管理,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六节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立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平台,进一步健全教育经费优先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形成多元开放教育格局。2015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发展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高水平实施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项目。90%左右的公办幼儿园建成省优质园,农村、城市幼儿在公办园入学的比例分别达80%和50%以上。
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加快建设优秀教师群体,构建教育人才高地。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课堂教学创新,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深入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发展。以高质量、有特色、多样化为目标,加快普通高中品牌建设。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均衡配置师资力量,加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业合格率达95%以上,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职教资源整合,优化布局结构,建设示范性职业院校,提升职教水平,打造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地。完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制度,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协调推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鼓励部门、协会、企业成立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联盟。支持驻高校发展,提升高校教育和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15年,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15年以上。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加快教育管理创新,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加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提升素质教育水平。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办学,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保障特殊教育健康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
第十三章 完善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加快智慧镇江建设,推进民主法制进程,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优化社会人口管理,建设更加高效、和谐的新镇江。
第一节 建设智慧镇江
完善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按照统一规划、集约建设、高效利用的原则,建设城乡信息高速网络。推进城市光纤入户,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和物联网,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实现无线宽带信号覆盖面100%。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平台建设。
推进数字化服务管理。加强城市规划、市政管理、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社会治安、人口管理、应急指挥、口岸通关等城市建设管理领域以及劳动保障、疫情监控、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监管、文化教育、档案事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强化公共信息集成和公共资源整合,加大无线通信、GPS定位、传感网等技术应用,推进城市数字化、网络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建立完善宏观经济、人口、法人机构和地理空间等基础数据库。整合共享政府网络设施、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完善政府对外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统一、高效、开放的电子政务网络。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确保城市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扶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完善安全认证、信用服务、在线支付、现代物流、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等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建设五金工具、眼镜等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和完善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体系,推动电子钱包商业应用,推进金融信息化和物流信息化。建设征信系统,打造信用镇江。
实施数字惠民行动。全面推广镇江市民卡,扩展便民服务功能,并逐步推进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实施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以及智慧旅游等数字惠民工程,普及学校无线上网,建立以电子病历、健康档案数据库为重点的智慧健康服务平台,建设社保服务领域“金保工程”,不断提升社区信息化便民服务水平。
第二节 保障公共安全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镇江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推进科技强警和技防城市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警务运作机制和巡逻防范机制,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立体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和队伍规范化建设,完善维稳工作机制,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信访制度,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程序,维护信访秩序,落实信访责任,推进信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努力从源头化解社会矛盾。
加强法治建设。建设法治政府。2012年,基本完成依法行政配套制度建设,建立法治政府评价指标体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在医疗卫生、征地拆迁、企业排污、产权交易、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努力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加强人大、政协对政府依法行政的监督检查。推进司法公正和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加强普法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和任前法律考试制度。
提升公共安全预防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现代化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设施和网络,加强重要物资储备,提高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和水平。完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提高预防和处置重大刑事案件、恐怖袭击事件、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重特大火灾事故、危险化学品爆炸事件等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建设现代安全模拟教育基地,全面开展安全避险自救教育,提高市民的安全素质。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提高预防和处置食物中毒、人和动物传染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升地震监测、应急救援、工程及居民住房抗震设防等能力,有效防御地震地质灾害。规划建设一批人防工程,提高预警防空能力。加强水上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高应对重大水上事故的水平。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强对市场秩序的整顿和监管,统一规划建设农产品基地、副食品加工基地、生猪屠宰基地等重点工程;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信息体系,建立市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加强食品药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深入持久开展药品经营整治,规范医疗机构药品购进渠道和储存,加强医疗机构药品质量日常监管;加强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监管,查处挂靠经营药品等违规行为,建立和完善监管档案,做好药品广告的监督检查;强化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居民饮食用药安全。
加强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健全安全生产社会化监督网络,形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构建和完善预测预警,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诚信企业建设。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发挥职工职业卫生监督员队伍作用,强化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管。推进安全文化体系建设。
第三节 加强人口管理
合理调控人口规模。保持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以及就业承载能力相适应,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达到330万人左右,其中市区人口135万人左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进一步优化人口布局,推动农村人口向新城、新市镇和新社区集中。
优化人口结构。加强对户籍人口生育的宏观调控,完善人口出生预报制度,积极平衡出生性别比;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原则,实行准入条件管理,优先保障各类专业人才迁入镇江;优化劳动力人口结构,引导企业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降低初级劳务工的比重。深化生育文明建设,倡导优生优育优教,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发展体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促进人口压力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变。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积极探索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有效模式,建设具有开放性、公共性和综合性的城市实有人口管理体制。强化政府责任,按照“市级综合协调、区级综合管理、社区具体落实”的要求,加强对来镇从业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完善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和房屋租赁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居住证制度全覆盖。健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和乡镇、街办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形成人口属地化管理格局。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强化政府责任,健全公共养老服务设施网络,2015年,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3%左右;完善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积极做好对独居老人的结对关爱和紧急援助服务,关注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加强老年人活动中心建设,做好老年福利和优待工作。整合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加快发展银发产业。重视老龄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差别化提高高端人才的退休年龄,帮助老年人才实现自身价值。
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服务和保障。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实施“幸福家庭促进计划”。依法保护妇女、老年人、青少年和儿童的各项权益。做好残疾人、精神病人的服务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第四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创建“大爱镇江”品牌。以“大爱镇江”为旗帜,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先进文化,倡导文明新风,培育现代知性公民,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以“大爱有行”为主题,着力构建规范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统筹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深入推进志愿服务活动。2012年,将“大爱镇江”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精神文明品牌。
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管理、提高市民公共文明素质为重点,健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长效管理机制,着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合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各级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镇和文明村创建活动,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评选管理,不断提高创建质量和水平。以“优质服务品牌”评选为抓手,积极培育行业文明服务典型,推动窗口行业和执法部门服务水平整体提高。深入推进“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加强对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精神的宣传引导,塑造开放、诚信、大爱、包容、务实、创新的新时代镇江精神,激发起全民创业、创新、创优的强烈意识。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坚持党管武装,积极做好双拥共建工作。
第五篇 构筑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十四章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树立空间开发新理念,根据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2020年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的战略要求,强化空间发展引导和管控,规范开发秩序,科学布局建设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障三类空间,构筑更加协调、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国土开发新格局。
第一节 构筑空间发展战略格局
构建“一核一带两轴多极联动”的建设开发空间。“一核”:镇江中心城市发展核,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带动区。“一带”:沿江产业和城镇发展带,主要包括下蜀、高资、润州工业园、大港、扬中、丹阳沿江地区以及江北新民洲、高桥等,是全市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两轴”:西部产业城镇发展对接轴和东部产业城镇拓展轴。其中,西部产业城镇发展对接轴是指与南京市相毗邻的句容下蜀、宝华、句容开发区、句容市和郭庄镇等,是宁镇合作、联动发展的重要板块,也是句容对接南京,接受省会南京辐射的前沿地带;东部产业城镇拓展轴是指丹徒新城、谷阳、辛丰、上党、丹阳及其东南沿312国道和沪宁线地区,是镇江接轨上海、对接苏锡常的过渡地带。“多级联动”是指以丹阳、句容、扬中三个辖市中心城区为发展极的开发建设空间。
构筑“一片三区”农业生产空间。按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基本农田保护为基础,相对集中布局农业生产空间,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一片”是指以句容东部和南部、丹徒南部、丹阳西南部为主的丘陵农业区。“三区”是指丹阳东南部、新区东南部以及扬中岛部分小片农业生产区。这些区域是全市农产品供应、加工的主要基地。其中,在城市近郊引导发展观光农业,在丘陵山地发展经济林木、优质水果、品牌茶叶和特色养殖等,在平原圩区发展优质稻麦等,在沿江地区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形成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布局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