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专栏7 “十二五”开发区产业发展重点

镇江新区:航空制造、新能源、科技信息服务、车船配套、港口物流、精细化工、新材料。

丹阳开发区:新材料、太阳能光伏、精密制造、新医药。

扬中开发区:新能源、智能电器、现代港口物流。

句容开发区:光电子产业、运动器材、输变电及配套。

京口工业园:特种金属新材料、车用零部件、新能源。

润州工业园:特种船舶及船用动力、港口物流、新能源。

丹徒开发区:重型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

 


  推动开发区资源整合。创新体制机制,突破行政壁垒,依法采取托管、置换用地、整合提升等方式,促进各级各类开发园区联合联动,重点推动镇江新区与谏壁、高桥一体化板块式发展,推进润州工业园、高资开发区和句容沿江工业园的资源整合、联动发展。依托镇江大学科技园,加快推进丁卯科技新城、丹徒三山高新技术园、京口工业园的资源整合,创建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探索建立区域发展利益分享机制,试点乡镇工业异地集中发展模式,逐步缩减乡镇工业园区数量。推进丹阳沿江四镇整合提升发展,打造现代化滨江新城区。

第七章 增强体制机制新活力



  围绕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健全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制度体系,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第一节 建设服务型政府



  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执政为民理念,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完成公务用车改革。强化行政单位财产管理,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深入推进政府效能建设,提高行政执行力。切实规范政府行为,改善投资软环境。
  打造透明政府。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实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增强政府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努力责任政府、建设信用政府。
  推进行政层级改革。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和职能责任,探索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认真抓好丹阳市司徒镇试点工作。结合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加强我市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更好整合利用资源,促进区域更加高效、协调发展。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干部选拔培养制度,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推进干部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建设公正廉洁政府。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大反腐倡廉建设,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第二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激励国有企业扩大投资,提高效益,推进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权调整和重组,着力提升行业整体能力和水平。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完善国有产权管理、薪酬分配制度,加强绩效考核,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重点领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元化需要。
  财税体制改革。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力用于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创新财税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分税制体制,强化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利益导向。

第三节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要素市场。加快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商品市场建设,提高集聚辐射能力。推动技术市场与金融市场、产权市场的衔接,提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水平;依托市产权交易中心,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机构,规范交易秩序,拓展市场交易业务。
  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大力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充实完善行业协会职能,重点发展一批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的中介机构,健全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建设诚信镇江。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目标,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培育和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全面提升“诚信镇江”建设水平。深入推进放心消费创建工作,规范市场秩序,净化消费环境,提升诚信经营服务水平。

第四节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拓展民营经济领域。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放宽市场准入领域,允许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电力、交通、水利、金融等行业改革,参与供水、供气、公交、环保等城市公用事业的建设和运营,兴办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保健和福利事业。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大力推进信用担保、信息网络、人才培训、专业化辅导、法律援助、行业协会六大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完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
  提升民营经济实力。鼓励引导各类劳动群体开展自主创业。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引导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推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2015年,全市私营个体工商户数超过25万户,注册资本超过200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民营企业1500户以上。

第三篇  打造山水花园新城市

第八章 加快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



  按照“山水花园城市”定位,着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优化发展空间,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内涵品质,强化科学管理,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建设全国知名的宜居宜业城市、旅游文化名城。

第一节 构建开放式空间发展格局



  加快优化城市发展空间,重点推进主城“一核四区”建设,中心城市构建完善一体两翼、多中心发展新格局。
  重点加快戴家门路以东、312国道以北、沪宁铁路以南和檀山路以西片区整体规划建设,启动蒋桥片区开发,高品质打造南徐生态绿城;以京沪高铁站建设为契机,加速镇江主城向南拓展,全力建设好官塘板块,带动丹徒新城提升人气、集聚产业,对接沪宁经济走廊;以三山风景区为核心,充分利用长江及湿地资源,高标准建设北部滨水区和世业州旅游度假区,形成城市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滨江休闲旅游板块;加快东部丁卯片区功能转换升级,强化与官塘片区协调发展,形成全市创新、创业与人居示范区。加强主城各组团间快速通道建设,提高城市效率。加强主城区与外围高资、大港分区的交通、产业和人口联系,促进“一体两翼”联动发展。加强五洲山、十里长山、横山等主城与两翼之间的生态屏障保护,构筑绿色开敞空间,实现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发展。2015年,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以上。

专栏8 “十二五”时期主城“一核四区”重点建设

南山绿核:综合实施南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完成风景区出入口整治,加强风景区内文物古迹、文化旅游项目的保护开发,建成城市中心“绿核”,彰显城市山林景观。

老城区:加快老城改造,建成大市口现代城市商贸中心,全力推进西津湾不夜城建设,激活北部滨水区活力,打造“长江最美城市港湾、江南最美城市名片”,实现与大市口核心区一体化发展。

南徐新城:继续完善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加快推进绿化景观工程,全面完成商务办公区、职工文体中心、体育中心和高铁场站等载体建设,建成8.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形成全市新行政、商务和文化体育中心。加快润州民营经济开发区融入南徐新城提升发展。丁卯-官塘新城:完成丁卯科技城“退二进三”功能升级,加快研发楼、专家公寓楼、设计中心、孵化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强化载体功能叠加与整合,打造全市创新创业的示范区;按照官塘与丁卯片区优势互补、功能协调、联动发展的思路,全面加快官塘片区开发建设,推动高档居住、康体娱乐、绿色产业项目的运作开发,打造城市低碳生活示范区,创建省、国家低碳建设示范点。

丹徒新城:继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完成新城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等重点功能载体建设,积极引进各类城市服务项目,丰富新城内涵,打造生态、宜居新城。


第二节 彰显“山水花园”城市形象


  强化城市规划设计。加强山水花园城市规划研究,高水平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城市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内控制性详规全覆盖,完成长江路、中山路和解放路等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强化规划约束力。全面推进城市景观风貌的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强城市山体、河流、交通出入口、生活居住区等重点区域的花园式景观设计,着力彰显城市山水生态特色,塑造山水花园城市形象。
  加强山水环境建设。全面推进市区山体水系治理,优化城市山水景观。深入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彻底拆除主城区山体周边和河道两侧违法建设和不符合规划的破旧建筑,完成主城区26座山体和古运河等3条通江河道整治及景观建设,形成“一山一景、一河一廊”的城市景观,实现山水城林融为一体。在保持老城区历史文化风貌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危旧房和街巷低洼区环境整治,消除城中村,打造优美宜人的城市人居环境。争创“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加强城市风景园林建设,重点抓好城市垂直绿化、精细绿化和小区绿化,大力建设城区小游园、居住区小花园,开展花园城市、花园社区、花园庭院创建活动。选择一批城市主干道或城市开放式公园,集中成片栽植特色花木,力争实现四季有鲜花、500米见绿地的城市美景。城郊结合地带着力培育大型苗圃。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以上。

第三节 加快城市内涵品质提升



  完善城市基础服务功能。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和改造,实施312国道南移改造等9条骨干道路工程,完成15条城市主干道建设和40条支路改造,实现中心城区路网贯通加密,完善“三横九纵”城市骨干路网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重点加快大运量快速公交体系建设,力争开工建设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015年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30%。加强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完成大市口等5处地下人防过街通道建设。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新建各类配套停车场50万平方米。推进菜市场配套建设,基本消灭马路菜场。加快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城市合流制管道占污水管道总量不超过1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推广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覆盖率达到6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增强城市防洪防灾应急能力。推进城市输配电网、变电站、输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增强城市能源安全保障。加强消防能力建设,构筑现代城市消防安全体系。有效治理城市噪声污染。积极预防各类“城市病”,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按照“错位发展、特色竞争、传承城市文脉”的发展思路,重点推进西津渡历史文化发展轴、三山国家风景名胜文化旅游圈、城市山林文化旅游圈等“一轴两圈”的保护性开发建设,培育城市山水文化内涵。重点实施西津渡二期、梦溪园扩建、铁瓮城保护、古运河改造、南山莲花洞古人类科普园、新河街历史文化名街建设等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工程,积极开展“西津渡申遗”,提升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品位。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文化运营商、战略投资者,围绕镇江三国文化、三山文化、津渡文化和江河文化等特色资源,借助影视制作、动漫设计、网络游戏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古代文化的传承、再现,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加强文化对外交流,依托城市古文化和山水资源特色,催生新兴文化业态,进一步做响迷笛音乐节等一批现代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特色。
  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和谐为民”的原则,按照“完善体制、健全法制、创新机制、优化服务、夯实基础”的要求,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处罚与激励相结合,严格执法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健全城市管理法规体系,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执法,形成权力主体、监督执法主体相对分离、相互制约格局,增强执法力度和效果。推进市民公德教育,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扩大市民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上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城市管理的社会化、民主化水平。依托城市信息化建设,完善和普及“数字城管新模式”,推进城市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大力加强城市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第四节 大力发展城市服务经济



  加快城市产业“退二进三”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加快商业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科技研发、服务外包、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现代服务功能。加强城市资源整合,合理规划布局新型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集中发展商务、商贸、金融等服务功能区,引导城市服务业集聚发展,做大服务市场,优化消费环境,提升城市服务经济实力和人口就业承载能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吸引国内外大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及其研发、销售和采购结算中心落户镇江,提升城市现代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十二五”期间,市区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第九章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快中小城市发展,推进“三新”示范建设,构建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

第一节 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坚持“四个集中”,加快“两个延伸”,大力推进城乡“五个一体化”。按照城乡规划全覆盖要求,重点强化城乡空间布局发展引导,推进重大专项规划向农村延伸,统筹规划城乡社会事业。建立统一的资源要素市场,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布局,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优抚安置为主的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福利差距。建设金保工程,推进城乡医保的体制、经办、服务的“三个统一”。完善涉农投入机制,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和农村保险,强化三农发展金融支持。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依法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专栏9 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四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

“两个延伸”: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向农村社区延伸。

“五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社保一体化。

 

第二节 加快辖市中心城市发展



  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城市化的重大任务,充分发挥中小城市的产业、资源、区位优势,走特色化的中小城市发展道路,实现中小城市跨越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丹阳。以新材料、五金工具、汽摩配件、森工产品及眼镜等为产业特色,着力建设沪宁线上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文化内涵丰富、江南水乡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工贸名城。2015年,城市人口35万人左右。
  句容。依托区位、生态和文化优势,主动对接南京,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做强旅游业,做特农业,全力打造以生态休闲人居为特征的现代化中等城市。2015年,城市人口22万人左右。
  扬中。着力发展智能电气、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产业,优先发展现代港口物流,加快对接镇江主城,推进整岛城市化,打造经济发达、民生幸福、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水上花园城市。2015年,城市人口15万人左右。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