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4 “一主五副”六大商贸中心
“一主”:大市口主中心。
“五副”:城铁广场副中心、丁卯副中心、大港副中心、丹徒新城副中心、官塘新城副中心。
|
现代旅游。深化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旅游业策划、建设、经营和管理的市场化水平。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强交通、食宿、休闲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提高旅游景区景点公共交通便捷性,合理规划建设高星级酒店和一批经济连锁酒店,培育发展夜晚旅游消费市场,实现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的联动。加快建设城市旅游聚集区,推进“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培育自驾游基地,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旅游品牌建设,扩大宣传营销力度,探索商业模式,在加快发展独具镇江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宗教旅游和生态旅游等基础上,着力提升三山风景名胜区、西津渡、南山、茅山、宝华山风景区、世业洲度假休闲基地等重点旅游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加快建设旅游文化名城,打造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城市。2015年,实现旅游业增加值350亿元以上。
现代金融。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优化金融服务环境。重点做好对本地金融企业的服务引导,吸引更多投资银行、信托管理、金融租赁、融资担保、货币经纪等金融专业服务机构落户我市或开展业务,大力发展村镇银行、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再担保,发展创投基金、股权基金、债券等金融创新服务,积极鼓励企业上市,全面提升金融业发展和服务水平,建成区域性资金集散中心、结算中心。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新增3家以上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注册资金亿元以上担保公司超过10家,上市企业累计达30家左右。
科技信息。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物联网、网络与电信增值服务、科技中介、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信息服务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加快以科技信息服务业为重点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争创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重点打造“中国船舶外包中心”。加快镇江软件园、镇江集成电路设计园、江苏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等一批载体建设。完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网络化服务体系,提升科技信息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2015年,科技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以上,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力争达到10亿美元。
文化创意。大力发展创新设计、新兴传媒、动漫游戏开发等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教育培训、健康、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需求,拓展文化产业市场,促进文化产业整体大发展。以资本为纽带,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骨干企业,推进民间文化投资,做强文化产业实力。实施文化重点工程,加强西津渡文化创意产业园、南山文化生态休闲园、丹阳文化产业科技园、句容可一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载体建设,打造文化产业特色,推动文化发展转型。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
其他服务业。加快培育壮大本地商务服务业企业,大力引进境内外知名的专业服务机构,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商务服务业,2015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70亿元。鼓励居民服务企业品牌化、标准化和连锁化经营,提高居民服务水平,加快建立惠及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2015年,全市居民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0亿元。合理引导和发展商品房市场,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加大政策性住房和城中村改造建设力度,201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80亿元。大力培育航空培训、工程技术检测等其他生产性服务业。
第三节 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
按照“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产业利润最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思路,大力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着力发展高端制造,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坚持“优化增量”与“调整存量”并举,继续加大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品牌的龙头企业,壮大规模,提升层次;扶持本地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高端产品,逐步实现产业替代。重点打造重型装备、特种船舶及配套、汽车及配套(含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器制造、工程机械制造等五大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培育和延伸航空配套、风能装备和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产业链,提升地方基础制造和配套能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201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2600亿元以上,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30%左右。
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引进消化、自主研发和技术嫁接等多种方式,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大对机械、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装备水平和研发能力,促进产品技术升级,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化工、造纸等传统支柱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优化重组,推进企业间合作,延伸产业链,促进循环生产,实现绿色化、高新化、集约化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技术,严格实行高耗能产业规模地区总量平衡和产能替代政策,关停、限产“两高一低”企业。严格控制化工园区外新增化工项目,坚决杜绝破坏环境的产业和项目落户镇江。
推进特色产业品牌化。以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打造品牌为重点,促进眼镜、自行车、调味品、纺织服装、木业加工等特色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推进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形成专业化分工程度高、地方配套能力强的特色产业体系。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创驰名商标10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80个。眼镜、调味品、木业加工等产业附加值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份额进一步扩大,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在丹阳打造全国眼镜生产、集散和研发中心,亚洲最大的复合木制品产业基地。
强化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积极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产业延伸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提高企业的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信息化管理、网络化营销水平,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积极开展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点建设,强化对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和引导,力争2015年制造业领域90%的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管理,建成3-5个省级以上信息化示范区。
第四节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造6万亩中低产田,建设41.7万亩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90%以上。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规范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万吨,优质粮食比重达到90%以上。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融经济、生态、旅游、科教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园艺、有机稻米、特色养殖、经济林木和休闲观光体验农业,打造农业及农产品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效益。新建一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15年,各类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5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50万亩。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2015年,全市“三品”有效数量达到60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50个、绿色食品150个、有机食品100个。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各类商业和民间资本投资开发农业,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出口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015年,全市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5家、24家、100家,年销售超亿元企业30家,出口创汇企业20家,创建省级对外合作园区2个以上。按照“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的原则,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将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园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2015年,建成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0个,省级农业产业园8个。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交易市场,建立镇江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推进惠农短信系统建设,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90%以上。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特色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注重职业农民培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2015年,全市90%以上农民掌握1-2门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参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比例达到64%以上。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利用率97%以上。巩固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第五节 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特色产业为主体、产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培育若干重点产业集群,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提升产业规模效应和空间开发的集约化程度。
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推进制造业向七个省级开发园区和重点工业集中区集中,强化园区功能分工和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形成一批专业化、规模化产业特色基地。积极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与龙头企业或重点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关联产业,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供应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2015年,力争培育一批销售300亿元以上的重点产业集群,创建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0个以上。
专栏5 “十二五”重点培育和建设的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扬中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镇江新区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丹阳碳纤维产业基地、句容重交道路沥青材料产业基地、镇江新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丹阳高性能合金材料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润州互联网应用创新基地、句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润州绿色照明产业基地、丹徒江苏申模数字化制造基地
航空制造产业:镇江新区航空及配套产业基地、丹阳航空航天产业园
海洋工程产业:润州区船用动力产业基地、京口新民洲海洋工程装备基地
装备制造业:扬中电力电气产业基地、丹徒重型装备产业基地、丹阳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润州小型工程机械产业基地
特种金属业:丹阳五金工具产业基地、京口特种金属材料产业基地
其他产业:丹阳森工产业基地
|
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城市、制造业集中区、交通枢纽和旅游景区,加快建设一批中央商务商贸区、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软件园、产品交易市场、文化旅游产业园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大集聚区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管理服务,完善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业集约发展水平。重点在中心城区布局建设商务、商贸集聚区,在城郊结合部和交通要道口布局建设产品交易市场,在重点开发园区布局建设生产性物流园、科技信息服务载体,在主要交通枢纽布局建设综合性物流集聚区,在集中居住区布局建设生活性服务集聚区。“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育10个以上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专栏6 “十二五”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现代物流:重点打造惠龙钢铁物流中心、镇江港口物流综合基地、扬中能源物流基地、中储粮粮油仓储物流基地、镇江市粮食物流中心、江苏宏福物流基地
商务商贸:重点打造大市口现代商贸集聚区、城际高铁站商圈、丹阳眼镜城
产品交易市场:重点打造丹阳汽配城、新区五大市场群、镇江农批市场、扬中电器产品工业城、丹阳华东灯具城
科技信息:重点打造镇江科技城、宝华科技信息产业基地、润州凤凰智慧产业园、京口禹山创意新社区
文化旅游:重点打造西津渡文化产业园、江苏科技文化产业园、金山湖风景名胜区、茅山风景名胜区、世业洲国际旅游度假区
|
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各类要素加快向优势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集中,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以品牌、技术和资本为纽带,鼓励重点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组建一批经济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实力强、具有核心技术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境外资产收购,开展跨国经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按照产业供应链要求,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建立大企业、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2015年,全市形成销售超500亿元企业(集团)1-2家,超100亿元企业(集团)20家,超50亿元企业(集团)50家。
第六章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适应国际市场变化,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基础,以优化投资贸易环境为保障,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构筑对外开放新优势,提升我市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节 提升“引进来”水平
优化外资利用结构。加强引资效益评估,强化“择商选资”,提高引进门槛。重点引进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基地型龙头企业和项目,努力引进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的分支机构。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扩大并购、重组、项目融资(BOT、TOT)、境外上市、投资性公司、创投公司等新兴利用外资方式的占比。2015年,五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引资占全市利用外资比重分别达到40%、35%。
强化招才引智。将利用外资与推进创新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各类创新创业团队,实现由引进资金向引进全要素转变。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镇建立研发中心、销售机构和地区总部,支持本地企业与外商合作,扩大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溢出效应。
第二节 增强“走出去”能力
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型。优化出口商品和出口市场结构,继续实施“出口品牌”和“科教兴贸”战略,围绕“两自主三升级”(即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增强自身议价能力,力争“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50%以上,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超过20%。支持丹阳汽车零部件、木业,句容运动器材等产业板块申报省级、争创国家级出口基地,力争五年内创建省级以上出口基地5个,省级以上出口品牌20个。大力发展服务贸易,2015年,服务贸易出口占货物贸易出口比重超过10%。建立贸易摩擦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提高企业规避和防范风险能力。
增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推动优势企业拓展海外发展空间,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鼓励五金工具、木业、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中国际化程度高的生产企业开展海外兼并、股权收购,在主要原料供应地或主销市场进行战略投资,建立境外机构,规避贸易摩擦,巩固市场份额。拓展对外投资领域,鼓励企业参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资源开发、物流和农业合作等众多领域的国际合作,提升“走出去”水平。“十二五”期间每年境外投资企业不少于10家。
第三节 实现开发区发展新跨越
提升开发区综合配套和承载功能。创新开发区建设融资方式,加快水、电、气、路、排污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承载能力。强化园区功能拓展延伸,重点完善社会事业配套、商贸物流服务、创新研发检测等社会化服务功能,打造与工业化相配套、与城市化相适应、与国际化相接轨的综合服务体系。鼓励开发区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完善高效的资本运营机制、风险评估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实施与发展实绩挂钩的目标考核和薪酬奖励制度,提高开发区公共服务效能。建好用好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出口加工区发展,积极争取设立镇江保税港区。
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编制实施《镇江市开发园区“十二五”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开发区和企业“二次创业”,提升集约发展水平,实现以规模扩张为主向以资源和功能整合为主转型。进一步优化开发区产业定位和布局,加大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在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等方面有明显优势的专业园区。加强开发区创新服务和综合配套能力建设,推动开发区从产业型向创新型、服务型、城区型转变,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市现代制造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创新发展的龙头、城市化的新兴板块。2015年,全市7个重点开发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力争超过40%,在全省排名均实现进档升位,其中,镇江新区初步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化滨江科技新城区,进入全省国家级开发区前十强,其他开发园区全部进入省级开发区第二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