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备注:主要污染物是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

第二篇  创新引领新发展

第四章 建设创新型城市



  把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着力加大创新引导,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要素,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能力,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第一节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动力机制,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集聚创新人才,加强创新机构和创新能力建设,开展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千企创新”工程,力争每年组织3000家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升技术和装备水平。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加大对成长性科技企业的扶持。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创新型企业。2015年,全市70%以上大中型企业拥有研发机构,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比重2%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企业数8%以上。
  加强产学研政战略联盟。支持和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以股份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镇江设立分校或科研分支机构、创办科技企业,促进其最新科研成果在镇江转化并产业化,带动相应产业集聚发展。鼓励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政联盟,探索将政府对企业的补贴性资金转变为投资性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后政府资金所形成的股权退出,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大力推动本地企业与在镇高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提升在镇高校对地方创新发展的人才技术支撑作用。“十二五”期间,形成以企业为主导,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的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个,引进和建设各类研发、检测机构50家。
  加大关键领域创新突破。集中全市优质创新资源,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智能电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组织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一批重大专利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科技行动,力争在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二五”期间,实施重点领域科技计划项目5000个以上。2015年,全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销售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达到50%以上。

专栏1 “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核心关键技术

1、新能源产业领域: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离网与并网发电系统、并网接入和控制系统、光伏生产装备,2MW及以上直驱永磁、混合励磁风电机组、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电机、叶片、控制系统,第三代核电压力容器、稳压器、蒸发器、安全壳、管道、泵、阀等,生物质发电、固化、气化、液化技术等。

2、新材料产业领域:飞机用喷射成形高性能铝合金、镍基高温合金,大型熔模精密铸造,航空发动机大型薄壁件、涡轮叶片,航空航天用钛合金薄板、中厚铝板,T300、T700、T800和M40碳纤维及应用产品,LCD、LED、OLED平板显示电子信息材料等。

3、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及设备,航空装备、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智能电网、数字化电力电器设备、高端医疗器械等。

4、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光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设备、终端产品、专用芯片,物联网传感器、射频识别设备、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化软件、云计算应用等。

5、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领域:双环铂等抗肿瘤药物,复方尼群洛尔片等抗心血管疾病药物,自身免疫疾病治疗药物,基因工程、抗体工程、细胞工程技术,现代化中药、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发酵技术及装备等。

6、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化工、冶炼、建材等领域清洁生产技术,新型节电装备、工业余热利用技术、工业气体、有机废水净化设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半导体照明技术。

7、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精密成型、激光成型等先进成型技术,高端模具、精密模具及技术等。

8、农业领域:优良品种培育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及装备、农业机械化及设施农业、农产品安全生产及检测、农业信息化技术等。

9、社会发展领域:人口健康、节能减排、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公共交通、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

 



  强化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确保科技经费稳定增长,并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完善科技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积极运用财税等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新投入,鼓励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创业板融资,做大风险投资规模,设立创投基金,鼓励发展科技银行,增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2015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3%;市、辖市(区)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分别达到4%和3%。省备案创业投资企业50家以上,注册资金力争突破100亿。

第二节 提升城市服务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合集成、共建共享”的原则,重点加强技术成果交易、技术公共服务、创新创业融资、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人才、技术、资本和市场有效对接,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为核心,高起点规划建设镇江科技新城,打造全市创新创业的示范区、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加强各类创新创业园区平台建设,2015年,全市“三创”载体累计达300万平方米以上,孵化企业4000家以上,省级以上科技平台100个以上,国家级科技平台超过10个。

专栏2 自主创新“四大平台”建设

1、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提供共性技术、工具软件、分析测试仪器设备、科技情报等配套技术服务。

2、技术成果交易平台:主要包括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技术评估咨询、科技成果推广等中介服务机构。

3、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平台:构建市级科技创业投融资联盟,积极引进风险投资,拓展科技金融服务范围。

4、社会化人才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人才市场和留学归国人员服务中心等机构,提供人事代理、人才培训、人才交流、创业咨询等服务。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发展计划,设立市专利专项资金,做好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促进创新知识产权化,提升产权市场价值,增强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2015年,全市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达到2万件和1.4万件,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0.3万件。
  推进技术标准化建设。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研究和实施先进技术标准,培育一批标准化示范企业,构建标准化服务平台,争创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制定品牌推进计划,实施“市长质量奖”管理,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打造一批知名的自主创新企业和产品品牌。建立3-5个全国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50家企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培育城市创新文化。积极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教育行动计划,加强科普事业发展,建设镇江科技馆,强化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素养,组织开展职工科技创新竞赛,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政府采购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比例,推动建设一批标志性示范工程,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导向功能,降低自主创新产品市场开发风险。

第三节 提升人才支撑创新能力



  加强人才发展投入。各级财政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奖励。2015年,全市人力资本投资占GDP 比重达到15%。
  强化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委托培养、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加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重点加强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海洋海工、电子信息、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和服务经济方面的急需技术人才培养,加大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农村新型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者人才。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超过50万人,其中高技能和农村各类实用人才12.5万人以上,社会工作人才1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30%。
  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以优厚的待遇、优美的环境、优良的服务吸引一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海内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落户镇江。2015年,引进培育30名国家层面领军人才、300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1000名海外领军人才。全市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5%以上。
  构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体制和环境。优化人才创新创业与生活配套环境,实施创新人才安居工程。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形成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标准,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拉动力大幅提升,2015年,人才贡献率达到43%。

专栏3 “十二五”重点人才工程

1、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新“331计划”):到2015年,引进培育30名国家层面的创新创业人才,300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1000名海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2、新兴产业人才工程:到2015年,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五大新兴产业领域新增3.5万名高层次人才。

3、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到2015年,培训规模以上企业主要负责人3000人,其中境外培训500人。

4、专业技术人才工程:到2015年,培养150名左右省内各学科、各行业有一定知名度和声望,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市学术技术带头人;600名左右市内各学科、各行业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能承担重大项目、重要课题的市科技骨干;900名左右市乡村科技人才。

5、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7万人以上,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3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1万人以上。

6、农业农村人才工程:到2015年,力争引进培育3-5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每年培训6万名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300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经营服务人才。

7、社会工作人才工程:到2015年,实现对所有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人员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争取培养10名高级社会工作人才,100名中级社会工作人才。

8、现代服务业人才工程: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左右,其中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5%左右。

9、高层次文化人才工程:到2015年,培育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50名,文化产业专业人才200名,其中文学艺术界10名,文化产业领军人物10名。

10、教育卫生人才工程:到2015年,选派100名校长赴境内外名校培训或挂职,邀请1000名专家来我市讲学,选拔10000名教育教学能手、10名“镇江教育名家”、30名市名校长、1500名市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省人民教育培养对象。实现每万人口拥有卫技人员75人(含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养和选拔6-8名省级医学领军型人才和省级医学重点人才,培养36名市级医学重点人才。

 


第五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强化各类产业发展要素整合,以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为主导,推动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型,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构建技术先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

第一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强、附加值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技术产业前沿高地,形成我市产业竞争新优势。重点发展壮大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航空制造、电子信息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爆发式新增长点;加快培育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等产业,力争“十二五”期间形成竞争优势;加快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推进新兴产业集聚、集约、集成发展。2015年,五大新兴产业销售力争翻两番以上;新兴产业销售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达到40%左右,力争形成3个销售千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
  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碳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化工材料三大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型医用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高成长性新材料产业,扶持和培育一批新材料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建成国内重要的碳纤维生产和应用基地。201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1000亿元左右,形成2-3个省级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能源。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晶硅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并网设备、风电发电机和控制及并网系统、核电装备制造、生物质能、动力电池及智能电网等产业,打造国内晶硅太阳能光伏产业研发、制造、示范基地。2015年,实现产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
  海洋工程。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船舶、海工配套产品、海工模块、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加大船舶及配套设备核心部件研发制造,建成全省重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2015年,实现产业销售收入500亿元。
  航空制造。重点发展航空新材料、航空配套机械、航空机电和大型部件加工组装等为主的航空配套产业,推动轻型飞机制造发展,建成长三角重要的航空配套产业基地。2015年,实现产业销售收入500亿元。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两大板块。着力培育壮大软件服务外包、传感网、集成电路等前沿产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力争打造2-3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2015年,实现产业销售收入1600亿元左右。

第二节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国际化引领、市场化推动、信息化提升、城市化带动、集聚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服务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层次提升,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5%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苏南平均水平。依托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现代旅游、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科技信息等六大产业。
  现代物流。充分利用综合交通条件,加强资源整合协调,着力发展铁、公、水及航空为一体的多式联运,拓展物流业经济腹地;依托交通节点和制造业基地,优化物流业发展布局,构筑3-5个信息化程度高、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大力培育和引进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强单元化装载、自动识别等新技术和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新装备推广应用,提升物流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重点打造龙门-高资港区专业物流基地、大港港区综合物流基地、扬中港区物流中转基地、丹阳经济开发区制造业物流配套基地和句容郭庄空港物流园等,加快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城市。2015年,力争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8亿吨、集装箱运量70万TEU。
  现代商贸。依据城市人口分布特征,强化商贸业发展规划布局引导,中心城区重点打造“一主五副”六大商贸中心;引进更多国内外知名运营商和知名品牌,加快发展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城市商业综合体等新型业态,扩大高端消费市场份额;完善眼镜、汽配等有产业支撑的专业大市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市场的集聚辐射能力;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注重网络营销,加快发展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机结合,扩大市场辐射范围,建设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2015年,全市商贸流通业增加值达到480亿元,形成交易额百亿元以上市场3-5家、营业收入十亿以上商贸流通企业20家以上。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