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市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一倍。市、县(区)、乡(镇、街道)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确保当年可用财力的2%至4%用于水利工程建设。按规定标准足额收取水资源费、防洪保安资金、水利建设基金、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农业水费等财政性资金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要按规定比例用于农村水利建设。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划出不少于15%的资金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水资源费应专项用于水资源的保护管理、节约利用和水源工程建设。防洪保安资金的20%以上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整合上述资金,从2011年起,全市建立水利建设发展基金制度,市级安排6000万元以上、县(区)级安排1500万元以上用于解决城乡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与配套问题。
(十九)拓宽水利融资渠道。在落实好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政策的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积极探索财政贴息、水利资产收益权质押和担保等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市场化水利投融资机制。加大对市水利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市白马湖保护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等市、县(区)水利投融资公司的管理和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涉水企业进入直接融资市场。金融部门要积极探索和推进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对下拨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资金可发放配套贷款;对计划实施项目,可作为质押,发放“过桥贷款”,缓解项目前期建设资金困难;对实行产权流转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可发放以使用权和收益权为质押的贷款;积极争取国家中长期贷款用于水利建设。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进经营性水利工程市场融资。民营企业按照规划建设的水利项目,产权和收益归投资人;民营企业投资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工程,享受与集体经济组织同等补助政策。要通过政府增加补助、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奖补结合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吸引和鼓励农民兴办农田水利。按照多干多补、多筹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兴修农田水利。
(二十)严格水利资金管理。严格执行《
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各类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各类用于水利建设的财政性资金征收管理,确保应收尽收、规范使用。严格执行工程建设配套资金到位与项目安排挂钩制度,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的县(区)给予一定的奖励。
七、大力创新水利改革发展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