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努力提升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十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洪减灾指挥机构,及时调整机构组成人员,健全防洪减灾决策会商制度,推进防汛指挥信息化进程,“十二五”末初步建立覆盖全市重点防洪区域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系统。修订和完善“防、抢、撤、救”各项预案,开展防洪区风险评价,探索建立洪水保险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化保障机制。
(十五)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为重点,加快制定控制实施办法。合理调配水资源,认真落实取水总量控制要求,加强取水许可管理。继续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实行节水“三同时”制度。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核定主要河湖水域纳污能力。确定纳污红线评估考核的水功能区名录,开展水功能区基数调查和监测能力清查,加强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查和已有入河排污口的监督检查,完善河道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十六)严格水源地保护。加强二河(淮安)、入江水道(金湖县)、龙王山水库(盱眙县)等7个现状水源地保护和古黄河(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里运河(楚州区)、淮河(盱眙县)3个规划水源地建设,建设白马湖第二水源地和城区应急备用地下水源地,制定并落实城区水源调度方案,保证城区供水需求。严格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和监管,加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水源水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落实日常巡查制度,提高预测、预报和预警能力,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严格地下水功能区管理和地下水开采许可管理,压缩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量,依法关闭自来水管网到达地区地下水井。
(十七)推进依法治水,加强河湖水域管理。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和河湖管理体系,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认真落实《淮安市饮用水源保护办法》、《淮安市河道管理实施细则》,抓紧制定并严格执行“河湖蓝线”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河道管理“河长制”。严格河湖水域管理,落实占用补偿措施。岸线开发利用必须符合防洪规划、水功能区管理要求,维护水利工程安全和能力,明确开发利用控制条件和保护措施。严格执行河湖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水规划同意书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建立河湖健康生态评价体系、饮用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组织开展河湖环境整治。
六、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