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第三章 促进粤东西北地区跨越发展



  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带动作用,创新发展模式,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提升发展水平和层次,形成环珠三角经济快速增长带。

第一节 深入实施“双转移”战略


  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的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促进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的多层次产业群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办好产业转移工业园,支持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转移与合作,提升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水平,形成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区域增长极。重点推进汕尾、阳江等沿海地区形成重大产业集聚区,清远、云浮、韶关、梅州、河源等山区市形成若干专业集聚区,支持办好“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和“广东顺德(英德)产业园”。完善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各市劳务合作机制,共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示范基地,促进劳动力转移。“十二五”期间,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域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300万人。

第二节 构建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


  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推动东西两翼沿海地区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建设以石化、钢铁、船舶制造、能源生产为主的沿海重化产业带,发展特色经济、海洋经济和现代农业,建设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级的重化工业基地和物流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先导,强化区域内部基础设施统筹衔接,加强与珠三角和周边相邻省(区)的对接,重点建设沿海综合运输主通道。支持促进粤东经济一体化和提升粤西区域合作水平,加快“汕潮揭”城市群建设和“湛茂阳”经济圈发展。促进粤东地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粤西地区与北部湾经济区的融合发展,强化粤东对台及东盟经贸交流合作,粤西参与大西南和东盟等区域合作。

第三节 打造粤北生态特色经济新区


  充分发挥粤北地区的资源优势,把借力发展与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实行“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走特色发展、生态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崛起,建设成为具有岭南生态特色的经济新区和广东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着力推进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化,培育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建设我省特色制造业集聚区和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创造条件发展高技术产业。支持生态发展区域向珠三角地区提供优质源水、农产品。进一步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重点建设京港澳综合运输主通道等基础设施,增强对山区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北部山区与周边省份的经济协作。


┌────────────────────────────────────────────┐
│           专栏16:粤东西北地区综合运输通道重点推进项目           │
├────────────────────────────────────────────┤
│  铁路: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广梅汕龙湖南至汕头段增建二线、粤东疏港铁路、茂名至湛    │
│江、合浦至湛江广东段(沿海铁路)、湛江东海岛铁路、茂名博贺港疏港铁路、浦城至梅州广    │
│东段、鹰潭至梅州广东段、韶关至柳州广东段等,总里程约800公里。              │
│  高速公路:汕昆高速龙湖至揭东段、汕湛高速汕头至揭西段、汕湛高速揭西至博罗段、潮   │
│州至揭阳、揭阳至惠来、包茂高速粤境段、济广高速平远至兴宁段、兴宁至汕尾高速公路(含    │
│畲江至华阳支线)、清连高速连州至凤埠段、广清高速北延线、二广高速连州至怀集怀城段、    │
│云岑高速双风至蕾滨段、梅龙高速省界至三角段、梅州环城高速东环段等,里程约920公里。    │
└────────────────────────────────────────────┘

第四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加大扶贫投入,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有效整合扶贫资金,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大力推进产业、教育、科技、旅游、搬迁等扶贫。积极开展贫困户就业培训和贫困户子女免费技能培训,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等革命老区和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第五节 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把实现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民生、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供给制度,逐步缩小区域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完善生活、住房、就业和医疗保障。

第四章 建设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



  探索海洋开发新途径和海洋综合管理新模式,率先基本建成海洋强省,争当全国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第一节 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


  加快编制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深化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实现海岸、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着力建设珠三角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粤东、粤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积极构建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科学统筹海岸带、近海海域、深海海域和海岛地区四个海洋保护开发带,推进形成“三区、三圈、四带”的海洋综合开发新格局。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建设,建设成为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和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图2:广东省国土和海洋开发区域示意图(略)


┌──────────────────────────────────────────────┐
│                专栏17:海洋开发空间布局                  │
├──────────────────────────────────────────────┤
│  “三区”:珠三角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着力发展海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粤东    │
│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重点开发汕头东部城市经济带、汕尾品清湖滨海新城、潮州西澳港区综     │
│合开发、揭阳惠来临海工业集聚区等工业与城镇建设区。粤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重点推进     │
│湛江东海岛南部、角尾湾、茂名博贺、水东湾、阳江面前海、海陵大堤东等工业与城镇建设用     │
│海区开发。                                         │
│  “三圈”: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加强粤港澳在海洋运输、物流仓储、海洋工程装备制     │
│造、海岛开发、旅游装备、邮轮旅游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合作。粤闽海洋经济合作     │
│圈。扩大与福建在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文化等领域的合作。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      │
│圈。对接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重点加强滨海旅游、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     │
│业、涉海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
│  “四带”:统筹开发海岸带、近海海域、深海海域和海岛地区,形成四条各具特色的海洋开    │
│发保护带。                                         │
└──────────────────────────────────────────────┘

第二节 深化海洋综合开发


  大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深海海洋装备制造业,力争在海洋勘测船、大型油气运输船、深海钻井平台、海底工作站等技术和产品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加快珠海深水设施制造基地、深圳海洋石油开采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施重大海洋科技攻关,加快现代海洋装备、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果转化,在广州、深圳、湛江、汕头、揭阳等海洋开发密集区,建立一批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示范区。争取国家支持建设深海生物资源中心,完善深海基因资源和工业微生物研发平台,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深海生物样品库、深海大洋微生物菌库。提升海洋养殖业和捕捞业水平,加快建设一批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二级渔港、避风锚地,推动江门、阳江等地建设渔业外海生产基地,在茂名、潮州等地建成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和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惠州等地布局建设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后勤基地、油气终端处理和加工储备基地,建设成为我国南海战略资源保护开发的重要保障基地。

第三节 加强海洋保护


  加强近岸海域污染控制,实施海岸带地质调查,健全海洋环境评价制度。开展人工鱼礁建设,推动惠州大亚湾、汕尾、阳江等地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实施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增殖行动和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工程。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强化海洋污染防治,提升海洋观测监测、预报应急、海上船舶安全保障、海洋基础信息等海洋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完善的区域性海洋环境保障体系和海洋公共服务体系。

第八篇 绿色发展 保护秀美山川



  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着力点,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一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加强资源节约,全面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

第一节 继续深入推进节能降耗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继续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提高产业招商引资项目的能耗准入门槛,推进高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绿色社区和绿色建筑,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强用电需求侧管理,建立节电管理长效机制。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用能单位主体责任制,完善能耗统计、监测体系,加大节能执法力度。

第二节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建立能源和矿产资源稳定供给渠道及储备体系,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充分挖掘建设用地潜力,加快推进“三旧”改造,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建设国家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继续抓好利用山坡地和依法科学围海造地工作。大力节约原材料,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再生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和包装材料的使用。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推进农业节水和城市节水。

第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推动清洁生产向纵深发展,实施清洁生产企业分级管理,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管理,探索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合理规划建设全省废旧物资拆解设施,严格行业准入标准,加强电子废物综合利用管理。加强再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集散市场、分类分拣“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继续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建设省循环经济园区,大力培育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建设“企业-园区-产业-社会”的循环经济框架体系。积极推进湛江钢铁和石化两大产业内部、产业间及产业与社会间三大层次的循环经济,建设东海岛循环经济示范区。

第二章 加强环境保护



  优先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环境权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加强水污染治理


  加大饮用水源地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强力推进淡水河、石马河、前山河、练江、韩江等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强化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推进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加快建设和完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开展重点流域农村连片整治,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逐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到2015年,全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以上,其中珠三角达到85%以上;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75%以上,基本解决珠三角河涌污染问题。

第二节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治,重点防治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污染排放,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重点解决珠三角大气灰霾问题。在电力行业全面推行低氮燃烧技术,推动火电机组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提高新车准入门槛和车用成品油标准。实施生产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到2015年,全省地级以上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保持在95%以上。

第三节 提高固体废物安全处理处置水平


  合理规划建设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加强全省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重点推进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统筹乡镇和农村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开展城市垃圾收集处理示范工程建设。在珠三角地区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系统,并逐步向粤东西北地区推广。推进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提倡热电厂、垃圾焚烧厂、水泥厂等协同处置污泥。以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为重点,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妥善处理城镇建筑垃圾。到2015年,全省各县均建成1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其中珠三角地区达到85%以上;重点监管单位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

第四节 全面提升环境监管水平


  加强对放射性和电磁辐射装置的安全监管,从源头控制和防范安全隐患。建立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企业自动监控系统,加强对土壤污染监测治理。统筹环境监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和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处理能力,完善在线监控系统联网管理运行制度,健全监管减排责任体系。实行项目“区域限批”或“行业限批”,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控制及分配管理办法和排放控制标准体系。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环境保护社会约束和监督机制。


┌─────────────────────────────────────────────┐
│              专栏18:环境治理重点项目                   │
├─────────────────────────────────────────────┤
│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污水管网约1.5万公里,新增污水处理总规模约600万吨/     │
│日,新增再生水利用处理规模96万吨/日。                          │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项目: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88个,无害化处理能     │
│力4.06万吨/日。                                     │
│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工程:建设18个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处理能力5000吨/日。     │
│  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工程:建设一批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工程,处理能力36.5万吨/年。      │
│  水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截污管网、河道整治、水库清淤等。                 │
│  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程:建设重金属污染源综合整治工程、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工    │
│程、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等。                            │
│  燃煤火电厂降氮脱硝工程:完成全省12.5万千瓦以上现役燃煤火电机组共59台2306.5     │
│万千瓦降氮脱硝改造,新建燃煤火电机组同步建设脱硝设施。                  │
└─────────────────────────────────────────────┘

第三章 推进生态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全面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快建设高水平旅游集聚区,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第一节 大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力度,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构建“两屏、一带、一网” (“两屏”,指广东北部环形生态屏障和珠三角外围生态屏障:“一带”,指蓝色海岸带:“一网”,指以西江、北江、东江、韩江、鉴江以及绿道网为主体的生态廊道网络。)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加强重点饮用水源地、生物敏感区、湿地的治理保护,加快建设沿江沿海防护林及水源涵养林等带状生态工程,推进林相改造和林种结构调整。加强森林抚育与管理,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加强森林生态监测。扩大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范围,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万村绿行动,建设城市景观林、公共绿地和城(镇)郊围城防护绿化带,维护农田保护区、农田林网等绿色开敞空间。以珠三角绿道网为依托,逐步构建全省互联互通的绿道网,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开展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和林业生态县建设,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和现代林业强省。

第二节 全面维护生物多样性


  坚持以物种就地保护为主,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和森林公园建设和监管,重点保护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河口沿海红树林等生态系统,以及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分布区、惠东港口海龟分布区等海洋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大规模启动南岭生物多样性建设与物种保护工程,加快粤北生态修复。加大物种迁地保护力度,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建设林木种质资源库和树种基因库,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建立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强化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和预警,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流失。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确保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的安全。


┌────────────────────────────────────────────┐
│               专栏19: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               │
├────────────────────────────────────────────┤
│  自然保护区:南岭、车八岭、丹霞山、内伶仃岛-福田、珠江口中华白海豚、湛江红树    │
│林、鼎湖山、象头山、惠东港口海龟、徐闻珊瑚礁、雷州珍稀水生动物等11个国家级自然保    │
│护区和信宜云开山、海丰公平大湖、曲江罗坑、英德石门台等6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
│  南海重点保护区域:潮州及汕头中国鲎、阳江文昌鱼、茂名江豚等海洋物种栖息地,汕    │
│尾、惠州红树林生态系统分布区,阳江、湛江海草床生态系统分布区,深圳、珠海珊瑚及珊瑚   │
│礁生态系统分布区,中山滨海湿地、珠海海岛生态区,江门镇海湾、茂名近海、汕头近岸、揭   │
│阳惠来前詹、广州南沙坦头、汕尾汇聚流海洋生态区等。                   │
└────────────────────────────────────────────┘

第三节 高水平建设生态旅游集聚区


  集聚发展旅游业,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继续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培育全民旅游休闲消费市场,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提升区域总体形象。高水平发展生态、滨海、绿道、农业、都市及特色景观、人文风情旅游,高水平规划、高品位建设、高质量管理,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基地。珠三角地区着力提高旅游资源品位等级,利用品牌优势,开发一批高端商务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邮轮和游艇旅游等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开平碉楼与村落综合保护开发、珠海长隆国际海洋观光旅游区等项目,与港澳共同打造国际旅游区品牌。东西两翼重点发展特色文化游、滨海度假游,积极推进海陵岛国家海洋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黄金海岸、生态海岛、休闲胜地,努力建成集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滨海旅游目的地。北部山区重点发展传统文化游、生态休闲游,打造一批温泉小镇、风情村落、森林氧吧等旅游精品,加快推进丹霞山等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发展成为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南岭特色自然人文景观为重点的知名生态休闲旅游热点地区。加快旅游业与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第四章 推动低碳发展



  完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以低碳产业为核心,以低碳技术为支撑,以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和低碳生活为基础的低碳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务实做好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建设一批低碳城市、社区、园区、企业。坚持相对减排的原则,制订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和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完善支持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监测体系和低碳发展评价体系,加强低碳发展领域相关基础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对外交流合作。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体制机制,争取国家批准在我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

第二节 推进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化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