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倡导绿色生活,促进绿色发展,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全面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必须全方位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坚持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层支撑,进一步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以世界眼光打造具有岭南特色和广东气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实践特征的当代广东先进文化,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快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新跨越。
--必须整体推进社会建设。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坚持包容性增长,围绕增进民生福祉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让人民安居乐业,增强幸福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先行先试,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创造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深化粤港澳合作,全面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安全稳定的开放合作新格局,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四章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提前五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展,社会软实力显著提升,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到2015年约6.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到2015年约6.6万元。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8%,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架构。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走出广东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子。全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
--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区域合作水平显著提高,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珠三角一体化和粤东西北地区跨越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均达到8%。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建成具有广东特色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5岁。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依法治省扎实推进,法治环境明显优化。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宜居城乡建设成效明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量达到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要求,耕地保有量保持29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8%。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基本健全,继续在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体制创新上走在全国前面。粤港澳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外经贸发展实现战略转型,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
┌────────────────────────────────────────────────────────────┐
│ 专栏2:广东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
├────┬────────────────────────┬────────┬───────┬──────┬──────┤
│ │ │ │ │ 年均 │ │
│类别 │ 指标 │ 2010年 │2015年 │ │属性 │
│ │ │ │ │增长(%) │ │
├────┼────────────────────────┼────────┼───────┼──────┼──────┤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45473 │66800 │8以上 │预期性 │
│ ├────────────────────────┼────────┼───────┼──────┼──────┤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4.7万左右▲ │66000 │7以上 │预期性 │
│ ├────────────────────────┼────────┼───────┼──────┼──────┤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3.1 │ - │ 3 │预期性 │
│ ├────────────────────────┼────────┼───────┼──────┼──────┤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44.6 │ 48 │ - │预期性 │
│ ├────────────────────────┼────────┼───────┼──────┼──────┤
│结构 │居民消费率(%) │ - │ 40 │ │预期性 │
│调整 │ │ │ │ - │ │
│ ├────────────────────────┼────────┼───────┼──────┼──────┤
│ │城镇化率(%) │ 64▲ │ 68 │ - │预期性 │
│ ├────────────────────────┼────────┼───────┼──────┼──────┤
│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 1.8 │ 2.3 │ - │预期性 │
│ ├────────────────────────┼────────┼───────┼──────┼──────┤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20.6 │ 26 │ - │预期性 │
│ ├────────────────────────┼────────┼───────┼──────┼──────┤
│ │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件) │ 380 │ 520 │ - │预期性 │
├────┼────────────────────────┼────────┼───────┼──────┼──────┤
│ │常住人口(万人) │ 9730▲ │10230 │ 1 │预期性 │
│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7. 71 │ 8.5 │ - │约束性 │
│ ├────────────────────────┼────────┼───────┼──────┼──────┤
│ │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 │ 22.9 │ 25.6 │ - │预期性 │
│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52 │4以内 │ - │预期性 │
│ ├────────────────────────┼────────┼───────┼──────┼──────┤
│ │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万人) │ 30 │[500] │ - │预期性 │
│ ├────────────────────────┼────────┼───────┼──────┼──────┤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28 │ 36 │ - │预期性 │
│ ├────────────────────────┼────────┼───────┼──────┼──────┤
│民生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86.2 │ 90 │ - │预期性 │
│ ├────────────────────────┼────────┼───────┼──────┼──────┤
│福祉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 │ 93 │ - │约束性 │
│ ├────────────────────────┼────────┼───────┼──────┼──────┤
│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3215 │ 3770 │ - │约束性 │
│ ├────────────────────────┼────────┼───────┼──────┼──────┤
│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 - │ 98 │- │约束性 │
│ ├────────────────────────┼────────┼───────┼──────┼──────┤
│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550 │ 1500 │- │预期性 │
│ ├────────────────────────┼────────┼───────┼──────┼──────┤
│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 [20] │[180] │ - │约束性 │
│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3898 │35100 │ 8 │预期性 │
│ ├────────────────────────┼────────┼───────┼──────┼──────┤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7890 │11600 │ 8 │预期性 │
├────┼────────────────────────┼────────┼───────┼──────┼──────┤
│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 291.4 │ 291.4 │ - │ 约束性 │
│资源 │ │ │ │ │ │
│ ├────────────────────────┼────────┼───────┼──────┼──────┤
│环境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47] │ - │ [30] │约束性 │
│ ├────────────────────────┼────────┼───────┼──────┼──────┤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15 │ 20 │ - │约束性 │
└────┴────────────────────────┴────────┴───────┴──────┴──────┘
┌─────┬─────────────────────┬────────┬──────┬───────┬──────┐
│ │ │ │ │完成国家 │ │
│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16]▲ │ - │ │约束性 │
│ │ │ │ │下达任务 │ │
│ ├─────────────────────┼────────┼──────┼───────┼──────┤
│ │ │ │ │完成国家 │ │
│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 │ │约束性 │
│ │ │ │ │下达任务 │ │
│ ├──────┬──────────────┼────────┼──────┼───────┼──────┤
│ │ │化学需氧量 │ [18.8] │ - │ [10] │ │
│ │ ├──────────────┼────────┼──────┼───────┤ │
│ │ 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 │ [18.9] │ - │ [13] │ │
│ │ │ │ │ │ │约束性 │
│ │ ├──────────────┼────────┼──────┼───────┤ │
│ │排放减少(%)│氨氮 │ │ │ [11] │ │
│资源 │ │ │ - │ - │ │ │
│ │ ├──────────────┼────────┼──────┼───────┤ │
│环境 │ │氮氧化物 │ - │ - │ [15] │ │
│ ├──────┴──────────────┼────────┼──────┼───────┼──────┤
│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65▲ │ 75 │ - │预期性 │
│ ├─────────────────────┼────────┼──────┼───────┼──────┤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70 │ 85 │ - │预期性 │
│ ├──────┬──────────────┼────────┼──────┼───────┼──────┤
│ │ │森林覆盖率(%) │ 57 │ 58 │ - │ │
│ │ 森林增长│ │ │ │ │约束性 │
│ │ ├──────────────┼────────┼──────┼───────┤ │
│ │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 4.38 │ 5.51 │ - │ │
│ ├──────┴──────────────┼────────┼──────┼───────┼──────┤
│ │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 12.4 │ 13 │ - │预期性 │
├─────┴─────────────────────┴────────┴──────┴───────┴──────┤
│注: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内为 │
│五年累计数;带▲为预计数;常住人口采用第六次人口普查前统计数据预测,待国家公布六普 │
│数据后再做调整;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 │
│合作医疗;约束性指标尚需根据国家分解下达意见调整。 │
└──────────────────────────────────────────────────────────┘
第二篇 创新驱动 建设创新型广东
强化自主创新对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推动作用,以制度创新推动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之路。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成效显著的全国自主创新示范省,初步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
第一章 完善创新机制
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实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扶持计划,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百强自主创新企业,重点打造5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在创新中的支撑作用,促进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
第二节 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实施创新资源集聚行动计划,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大政府创新投入,建立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改革和完善政府创新投入的统筹使用、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体系,促进科研设备和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提高政府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完善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调节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建设粤港澳联合创新区、深港创新圈和粤港澳科技产业园,促进三地创新资源的共享。鼓励跨国公司在粤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鼓励我省企业设立境外研究机构,积极利用和承接境外创新资源。加速军工和民用技术互相转化,促进科研资源的军民共享。
第三节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深化“省部院”合作,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加强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实施深化产学研合作行动计划,建设100个左右省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第四节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完善“谁创新谁受益”的市场激励机制,引导全社会增加创新资源投入。全面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所得税减免等激励政策,加大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和首购力度。进一步深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体制改革,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增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动力。探索建立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办法,鼓励创新型人才以知识产权、技术等要素投资入股并参与分配。
第二章 增强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转化,加快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格局。
第一节 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围绕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落户广东,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质检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重点学科和关键产业技术领域,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支持省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面向企业的行业公共技术、检测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珠三角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
┌────────────────────────────────────────────┐
│ 专栏3: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大项目 │
├────────────────────────────────────────────┤
│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科院东莞散裂中子源、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深圳先进 │
│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广州华南新药创制中心、深圳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 │
│础设施项目。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眼科学、呼吸疾病、亚热带建筑科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无线宽 │
│带接入技术、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畜禽育种、移动网络和移动多 │
│媒体技术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
│ 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塑料改性与加工、特高压工程技术(广州)、 │
│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等国家工程实验室。 │
│ 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基因工程药物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金属材料近净成形、节能环保 │
│制冷设备、植物航天育种、医用诊断仪器、生化工程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广东核电集团 │
│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 │
│心、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 │
│企业技术中心。 │
│ 国家级质检中心:建设电器安全、中低压电器、食品、纺织品服装、信息技术设备等国家 │
│级质检中心。 │
└────────────────────────────────────────────┘
第二节 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