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依托核心企业,沿产业链引进配套企业。依托已引进的品牌企业和代工企业,按照四川省计算机及外设配套产业“两核多园区”的垂直整合配套体系以及“以成都为中心,相对集中、就近配套”的布局原则,沿“品牌商-代工商-配套商”的链条,集群引进配套企业,完善供应链建设,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有条件的市(州)要主动以龙头企业引进为契机,力争在引进配套企业上有所作为。同时结合本地资源和现有条件,主动与龙头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推进相关产业做强做大。
(三)锁定龙头企业,集中精力促进一批新的重大项目。计算机制造方面,以已入川的品牌企业为切入点,抓住产业西进机遇,以商招商,重点促进其他未入川品牌商,大力促进核心配套企业来川发展,尽快在川打造完整产业链;通信设备及智能终端产业方面,重点突破一批手机品牌企业,积极促进手机“研发-制造-增值服务-销售”集群项目,探索手机龙头企业引进与运营商结合的路子,争取在手机重大项目引进上实现突破;集成电路方面,积极促进一批半导体重点企业,争取引进一批有实力、技术先进的IC设计企业,放大集成电路产业优势;光电显示方面,积极促进801项目早日获批、开工建设,并重点促进一批计算机显示屏产业链企业来川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方面,重点促进尚未入川的国际软件业前20强企业以及电子商务、网络增值服务、云计算、物联网、服务外包领域重大项目。
(四)围绕基地形成,加大区域总部引进力度。重点促进一批企业在川设立结算中心、服务中心、运营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积极推动英特尔、戴尔等企业在川设立分拨中心,推动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企业在川设立区域总部,通过地区性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的引进,提升聚集能力,推动“五大基地”的加快形成。
(五)坚持和完善“小、专、联、高”推动机制和方法,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小分队、专业化、联合性促进方式,选准重点突破的关键环节,盯住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高位推动,强力促进,以关键环节的突破完善产业链条,以重大项目的引进带动形成产业集群。坚持分类推动、重点突破的促进模式,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产业促进工作组工作机制,整合省、市、园区、企业、中介、专家力量,根据不同产业环节的特点,分类制定个性化促进方案,针对性促进。坚持以企业和园区为主体,务实搭建更加专业化、各具专题性的投资促进平台,促进集群承接、定向承接。
(六)进一步做实做细基础工作,提升投资促进的能力和水平。对目标企业进行再梳理和再分析,及时修订、补充、更新企业和项目信息,完善重点目标企业促进路线图,锁定重点对象跟踪促进。多形式强化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招商队伍投资促进专业化水平。加强研究分析,及时掌握、深入分析电子信息产业最新趋势,做好子产业招商规划及专业性强的推介资料,推动有关园区提升承载能力、保障能力、配套能力和服务能力,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坚持借嘴、借力、借题,借助第三方媒体或第三方评价机构,宣传四川产业基础、物流条件、配套能力、支持政策和重大项目引进的成功案例,提升对外宣传的影响力。
2011年四川省汽车制造产业投资促进工作意见
一、产业分析
(一)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
1.全球汽车制造业形成“6+3”基本格局。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上世纪末形成了通用、大众、丰田、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和雷诺-日产等6家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以及宝马、本田、PSA 3家相对独立的汽车制造公司,形成全球汽车制造业基本格局,占据了全球汽车市场总产销量的92%,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强势力量。
2.汽车制造业“再工业化”加快转移。过去10年全球汽车制造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汽车制造业的大洗牌,各大品牌争夺产业地位激烈,千方百计通过并购、重组、联合等方式巩固产业地位。近两年来,美、日、欧等传统汽车强国企业加快到新兴市场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寻找生存和发展空间。后危机时代全球汽车制造业纷纷打破地域界限,采用通用部件和平台战略、零部件全球采购、模块化供货方式,实现资源全球化配置。汽车制造业组织形态由只在发达国家内进行垂直一体化组织与分工转变为在全球市场基础上进行垂直一体化组织与分工,形态更加开放,布局更加合理,分工更加精细,产业转移加快。发达国家以重振制造业的“再工业化”致力于发展制造业最高端,占领设计、专利技术、工艺、行销等制高点,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来。汽车制造业不仅资本与技术密集,而且集加工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产业、服务贸易产业为一体,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
3.我国汽车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业新主体市场。国内汽车制造业在开放合作、兼并重组中快速发展壮大,以引进技术、品牌为基础,不断积累经验、人才和资金,逐步提高自主品牌研发能力。随着我国开始进入汽车普及性消费时代,汽车制造业步入黄金发展时期。2010年全国产销量分别达到1826万辆和1806万辆,创造了世界第一(美国历史上最高为2001年,当年销售1747万辆)。
(二)四川汽车制造业发展概况。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我省汽车制造业,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把汽车制造业纳入全省“7+3”产业规划作为潜力产业重点发展,坚持按照“重点抓整车,关键抓载体”的工作方向,以转结构、调方式、抓促进、上规模为主线,通过抢抓汽车制造业大重组、大整合的历史机遇,实现了引进整车项目的战略性突破,促进了我省汽车制造业快速崛起,总体上进入了跨越发展阶段。
1.整车制造生产能力实现重大突破。成功引进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中国重汽、华晨金杯、韩国现代、吉利沃尔沃、东风汽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整车制造企业,整车制造能力大增,包括在建项目和签约项目,预计到2012年我省汽车整车生产能力将突破100万辆,“十二五”末可望达到200万辆以上。
2.汽车制造产业规模实现重大突破。我省汽车制造业经过十几年的重聚和发展,目前全行业拥有汽车制造业生产企业300多家,其中整车与改装车制造企业26家。2010年汽车制造业总产值838亿元。随着中国重汽、韩国现代等重大项目的签约与项目的实施以及一汽大众成都生产基地的建成投产,预计2011年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我省将成为继长春、北京、上海、广州等之后又一战略性整车生产基地。
3.配套体系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以轿车、载货汽车、客车、越野车、改装车、专用车等整车产品为主,带动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零部件企业入川,正在快速聚链成群,拥有的汽车零部件包括发动机、车桥、汽车电机、线束(总线)、方向机、排气管、轴瓦、曲轴、减震器、座椅、中控仪表台、车身覆盖件模具、塑料件、后视镜、轮胎等产品,整车配套能力迅速提升,汽车电子产业成长迅速,基本上形成了比较齐备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体系雏形。
4.汽车制造产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总体按照“一带一基地六园区”的规划发展,以成都、绵阳、资阳等城市为依托,围绕整车项目建设汽车制造业园区。目前初步形成了成都经开区(含成资工业园)、资阳南骏汽车制造产业园区、青白江卡车制造产业园区、绵阳经开区汽车制造产业园区、南充经开区、遂宁经开区、内江城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等一批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区。其中成都经开区已经聚集了成都一汽大众、四川丰田等整车制造企业以及德尔福等120多家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已经进入产业链集群化发展阶段。资阳汽车制造产业园、青白江卡车制造产业园发展基础良好,潜力巨大。
(三)四川汽车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上看,目前我省汽车制造业刚刚进入快速成长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汽车制造业整体实力还不强。我省与沿海汽车制造强省(市)相比,有影响的整车制造企业数量和项目仍然偏少,产业规模还不大,产业集群总体实力仍不强,产业聚集效应还不明显,“散、乱、小”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
2.整零关系不够协调,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亟需进一步强化。我省零部件企业大多数单个规模较小,相互配套关系不强,尤其是缺乏整体性进入大品牌汽车供应链体系的经验和实力,缺少零部件龙头企业和比较成熟的零部件集群,整车与零部件地产化配套与互动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固化。
3.汽车金融、汽车物流等关联产业发展滞后,生产性物流制约逐步显现。我省总体上专业物流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制造业实际发展,专业物流现状的现代化水平低,对生产环节的制约已经逐步显现,尤其是生产性物流环节薄弱,是制约我省汽车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汽车金融、汽车文化等关联产业发展缓慢。
4.缺乏核心技术支撑,自主品牌发展缓慢。由于我省汽车工业起步晚,缺乏足够的研发人才、技术平台、技术体系、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积累,资本和经验积累不够,自有资金投入不足,在核心技术、平台技术方面储备不够,自主品牌基础薄弱起点不高,本地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还不强,发展自主品牌整车产品尚需时日。没有成规模的汽车制造专业大学、院系和研究设计院所,后备人才储备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