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因地制宜、接管优先的处理模式。要根据村庄的现状特点、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多元化的污水处理模式。对距离城镇污水管网较近、符合高程接入要求的村庄污水处理,优先考虑接管处理模式;对确实不具备接管条件的村庄,根据村庄人口规模、聚集程度、地形地貌、排水特点、排放要求和经济水平等特点,采用污水集中处理或分散处理模式。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较好及位于环境敏感区域内的村庄,要统一建设相对集中的处理设施;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宜选择分散处理模式。
(二)采用经济适用、简便高效的处理设施。对照村庄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参照江苏省《村庄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技术指南》,比较不同污水处理技术的特点、优势、投资费用、水质处理结果以及后期运行费用等情况,采用经济有效、简便易行、工艺可靠、费用节约的污水处理技术。对人口规模较大、聚集程度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可建设高效强化的有动力污水处理集成技术与设备;其他村庄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水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建设微动力或微动力的组合生态处理系统,力求处理效果稳定、运行维护简便,投入经济合理;充分利用地形地势、水塘及闲置地,实现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氮、磷的生态去除,降低能耗,节约成本。
(三)发挥多元筹资、社会参与的导向作用。采取“政府引导、镇村为主、市(县)区配套”为主的资金筹措方式,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充分调动全社会对水环境治理投入的积极性,全力促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长效发展。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列入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项目之一,用于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要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倾斜;规范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鼓励企业开展挂钩帮扶活动;积极对上争取,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扶持力度,重点向欠发达的村庄倾斜;鼓励有稳定经济收入的镇村立足自我投入,从而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渠道筹集的投入机制。
(四)把握分类实施、逐步推进的工作原则。根据当地的经济承受能力和自然生态条件等循序渐进地建设,必要情况下考虑分期实施。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可考虑先期建设四格式化粪池、集中外运等初级处理方式,待经济条件提高后再考虑适合当地经济条件和处理要求的后续处理构筑物;有条件的地区,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用于浇灌园地农田或水产养殖,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