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实施“幸福进万家、文化乐万民”行动,精心组织各类节庆文化活动,抓好“激情周末”等广场文艺演出,办好群众文艺会演,打造一批基层文化活动品牌。加大文化下农村、进社区力度,每年组织公益性演出不少于500场次、送戏送电影下基层不少于2000场次、每年引进国内外高雅文艺演出不少于50场次。大力抓好舞台艺术精品生产,突出加强文学创作,全力发展影视剧制作。大力发展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等新型文化服务载体,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拓展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城市公共文明指数位居全省前列。
3.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力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全文保组织网络,加强吴文化等地方文化研究,加强泥人、紫砂、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利用工业遗产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加快修复鸿山吴都、阖闾城两大遗址公园、五大历史街区、八大文化博览园和十个古镇古村落,并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推动大运河无锡段、宜兴紫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大运河无锡段申遗保护规划。继续办好“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薪火相传―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颁奖典礼。确保江阴、宜兴两市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城市。
4.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推进文化事业多元投入,积极繁荣文化市场,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出版发行、传媒影视、动漫网游等产业,重点建设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动漫游戏振兴基地和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华莱坞影城),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到2015年,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超过18%。
(七)提高国民体质水平,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1.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构建以“一圈”(环太湖体育圈)、“三中心”(市体育中心、体育公园、太湖新城奥体中心)、“九辅”(2市7区体育场馆)、“多点”(乡镇和街道体育活动中心)和社会体育经营场所为补充的体育设施网络体系。加快市(县)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抓好新建、改建、扩建居住小区体育设施配套工作,加强体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加快学校场地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率。到“十二五”期末,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
2.实施市民体质提升工程。加强“假日体育”、“广场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生态体育”建设,提升全民健身活动的文化品味和吸引力。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深入落实《
全民健身条例》。大力培养体育指导员,实施体校结合计划,全面提高竞技体育实力。不断优化项目布局,完善业余训练网络,抓好优秀运动队和尖子队员的培养,力争培养出新的世界冠军或奥运冠军,全运会成绩和省运会成绩、输送、贡献排名居全省前列。到“十二五”期末,体育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5%以上,国民体质达标率95%以上。
3.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增加体育市场供给,积极引导规范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市场化运作,坚持“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宗旨,加强体育场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不断提高场馆综合效益。初步建立以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项目培训、体育场馆会展演艺和体育博彩娱乐为重点的体育产业体系,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彩票销售总额突破70亿元。
(八)努力提升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合理调控人口规模和分布。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完善人口规模调控机制。综合运用产业结构调整、户籍或市民待遇准入、房屋租赁管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媒体舆论引导等措施,加强对流动人口增长规模的调节,完善户籍准入政策,有计划的控制户籍人口机械增长。进一步优化人口空间分布。加快构筑开放互补、有序流动、均衡发展的人口城镇化新体系。合理规划中心城区住宅开发建设,有效调减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700万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