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率先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不断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推动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民办教育,培育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民办学校。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大力实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不断探索中考中招制度改革,深化高职教综合改革,推进“地方政府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充分激发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4.率先集聚更多资源。全面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鼓励更多的企业家投资教育、捐资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抓好德育工作,加强学校体育、卫生、美育教育,加强健康教育、科技教育、国防教育、环保教育等各类专题教育活动,努力构建实施素质教育有效机制。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引进先进的国际教育资源,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双语教学实验,深化中外学生双向交流,率先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深入实施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和无锡市中小学教育名家培养工程,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五)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均等化程度。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传染病、职业病、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急救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布局合理、符合规范、城乡一体的院前急救和应急网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快建设无锡“数字卫生”工程,建成以区域卫生信息为平台的健康档案、医疗、公共卫生数据中心。加强对餐饮食品安全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开展卫生创建活动。到“十二五”期末,全市人均预期寿命78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6/10万以下,全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超过98%。
2.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合理调整公立医院布局,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探索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监管机制,创新人事分配、后勤服务模式。根据区域卫生规划要求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专科和特色医疗机构建设,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重视科教兴卫,加快人才培养,使卫生人才总量、人才素质和人才配置结构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城乡区域分布趋于合理。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公立医院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4.12张,全市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78人。社会对卫生服务综合满意度超过90%。
3.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构建城乡一体、防治结合、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每个建制街道(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按15分钟服务圈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善编制管理,加强能力建设,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规范化达标并不断提升。全面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实行收支两条线和绩效工资。建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机制。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1.建设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成无锡大剧院、报业新闻大厦、工人文化宫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打造无锡博物院、美术馆、文化馆等一批文化新地标。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强科普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实现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快建成市、市(县)区、街道社区(镇)、基层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形成覆盖城乡、网络健全、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突出围绕迎接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党的十八大等重大活动,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精品力作。到2015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超过1200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