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全力实施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提低、扩中、调高”政策导向,大幅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规范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提高平均收入水平,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健全和发挥行业协会、企业工会作用,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深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企业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工资性收入随企业效益增长而较快增长。进一步放开创业投资领域,为城乡居民创业、置业开辟投资新渠道,为社区(村)集体经济壮大财力探索新路径。鼓励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创造多种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鼓励和倡导社会慈善和捐赠,提高转移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垄断行业和企业分配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打击恶意克扣工资行为,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到2015年,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达到40%,城乡居民收入力争实现倍增。
(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确保城乡居民充分就业
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执行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制定并实施更具导向性、操作性的就业政策。按照《
就业促进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和明确各级政府对促进就业的责任。建立稳定、多元、可持续的就业投入机制,加大促进就业的财政投入,就业公共投入向农村倾斜,形成覆盖城乡的促进就业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等新领域的新岗位,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市实现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促进自主创业。以开展创建创业型市(县)、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一体化的创业工作体系,积极搭建鼓励和扶持更多的城乡劳动者和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综合性平台,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拓展培训范围、载体和手段,探索绩效考核方法,提高创业培训质量。拓展资金平台,进一步加大对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创业贷款担保机制,扩大创业贷款规模。完善创业项目推介平台、网上信息发布平台和项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促进项目与创业者有效对接。鼓励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创业培训、创业项目的征集开发、开业指导等工作。建成创业型城市。“十二五”期间,实现自主创业4万人。
3.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强化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权益维护。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帮助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援助对象实现就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与人才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城乡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研究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统计调查制度,实施失业预警。提升就业管理服务水平。
(三)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加大政府投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实现老有善养、病有良医。全面实施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办法,大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实现应保尽保,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构建以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为主体,各项医疗互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区域合作,不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和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办法。探索建立新市民综合保险制度,提高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水平。“十二五”期末,全市“五大保险”保险人数分别达到240万人、251万人、168万人、171万人和148万人,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9%以上。着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物业管理和房地产市场监管。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缓解新就业人员租住房困难。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建设,加快危旧房改造,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400万平方米以上,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