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依法化解社会矛盾,推进行政救济法治化
1.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建立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完善行政调解制度,科学界定调解范围,规范调解程序。认真实施
人民调解法,积极指导、支持和保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推动建立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实现各类调解主体的有效互动,形成调解工作合力。(市法制办、市司法局、市政府办、市国土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民政局牵头,政府各部门各施其责)
2.健全信访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认真受理信访事项,规范办理程序,加大督查力度,落实信访责任,切实解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来访、书信、电话等方式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开展信访复查复核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依法分流信访问题,完善信访与诉讼、复议、仲裁、行政执法监督相配合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信访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和纠纷。(市信访局牵头,政府各部门各施其责)
3.加强行政复议工作。畅通行政复议渠道,方便当事人提出申请。加强对行政复议受理活动的监督,坚决纠正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复议申请的行为。健全行政复议程序和工作制度,重点完善行政复议不予受理报备制度、重大行政复议案件报告和分析制度、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统计分析制度、行政复议典型案例汇编指导制度、行政复议通报制度。推进县(区)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庭建设,探索建立行政复议委员会议决机制,创新行政复议工作新机制。改进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方式,综合运用书面审查、实地调查、听证、和解、调解等手段办案,大力推进行政复议案件调解、和解结案,及时依法公正作出行政复议决定。行政机关不得拖延履行或者拒不执行行政复议决定,对拒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复议决定的,依法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和队伍建设,市和县(区)人民政府、政府部门应当健全行政复议机构,充实行政复议人员,确保行政复议案件依法由2名以上行政复议人员办理。建立健全适应行政复议工作特点的激励机制和经费装备保障机制,提供行政复议工作必需的场所、器材等物质条件,将行政复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市法制办、市财政局牵头,政府各部门各施其责)
4.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市和县(区)人民政府、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完善行政应诉制度,积极配合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活动,支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机关应当积极出庭应诉,按规定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证据和其他相关材料。探索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尊重并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认真对待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市法制办牵头、政府各部门各施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