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县、区政府组织编制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制定县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乡镇、分灾种专项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实现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措施联动。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和气象灾害隐患排查制度,乡镇规划及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等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建立以村为单元的农村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绘制农村气象灾害风险图。建立乡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制度,开展社区(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定期培训制度,每年组织一次乡镇主管领导气象防灾减灾培训;建立乡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制度,全面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助能力。
(三)完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机制。建立作物引种和布局调整的气候可行性分析制度,实现农业趋利避害,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气象和农业部门合作机制,建立农业和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交换沟通有关信息,联合开展农业气象灾害会商、调查和服务工作;建立气象部门与当地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的直通式联系机制,开展针对性和快捷性的农业气象服务。
(四)建设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乡镇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各布设1 套4 要素自动气象站;每个县气象局建设1 套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及时接收卫星、雷达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等;完善应用雷达、卫星资料和当地预报员经验相结合的乡镇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制作短时临近灾害性天气警报、乡镇短期天气预报、乡镇中期天气预报等,同时实现对可能诱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及造成基础设施受损的暴雨自动监测和报警。
(五)建立农业气象监测预报系统。每个县布设1 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在重点乡镇设土壤水分观测点;每个县建立设施农业气象观测基地或特色农业气象观测基地,开展设施内或特色农业园的小气候和生长状况观测;每个县配备车载设备、便携式农业气象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设备。建立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设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农用天气预报于一体的县级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平台,开展重大农业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及其减灾控制,增强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指导广大群众有针对性地采取防灾减灾应对措施;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和风险区划,以及作物新品种引进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为粮食作物区域合理布局和作物新品种的引种、推广等提供科学支持;开展农用天气预报,为粮食生产的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等全过程的科学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