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重点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四项制度。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新增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等薄弱环节倾斜,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深入推进“一免二补”幸福工程和实施地中海贫血防治计划。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实行基本药物全品种覆盖抽验。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力实施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继续推行“人才兴卫”、“科技兴卫”战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促进多元办医格局,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力争成为自治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继续做好“婚检”工作,积极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工作。
(二十七)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城区图书馆建设及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工程建设,加快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城数字电影院线建设,积极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建设一批标志性、群众性和特色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柳州市专业文艺院团改革。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继续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文物抢救工作,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积极整合文化体育信息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学校、企业和社区文化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承办好世界水上极速运动大赛等重大赛事的基础上,积极举办高层次体育比赛,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发展水平。鼓励社会办体育,逐步完善村级体育健身设施,加快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2015年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二十八)多途径提高群众就业创业水平。全面落实全民创业政策,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城市为契机,健全创业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培训体系、服务体系、考核体系五大体系,全面提升全民创业的质量和水平,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创业社区,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创业补贴、创业奖励及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就业援助工程”。进一步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社区就业和自主创业。结合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和鼓励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以服务促进就业。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培训体系,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重点抓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充分发挥培训促进就业的作用。到2015年,力争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达22.5万个以上,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二十九)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适合农民工参加的养老保险办法,规范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积极推进跨统筹地区间的关系转移和异地就医结算。探索建立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三项制度衔接机制。加快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2年末,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15年,实现社会保险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继续深入实施“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抵御能力,提高灾后重建补助标准,建立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积极推进“老有所养工程”,在全面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基础上,重点建设100个居家养老示范社区和26个县级社会福利救助中心、中心乡镇敬老院项目,建设和完善25个市区老年活动场所及设施。继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工程,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12年前基本解决农村51.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大水利设施的完善配套和更新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和大石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的人数在90%以上。到2015年贫困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稳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贫困村实现路、水、电、气、房、优美环境“六到农家”。
|